-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红工夫”起落沉浮
“川红工夫”起落沉浮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三大红茶中,滇红和川红完全是为了出口而在新中国建立前后诞生。尤其是川红,这个中国三大红茶中最年轻者,它的历史脉络、起落沉浮,几乎就是红茶在我们这个茶叶之国尴尬处境的缩影。
“工夫红茶”和“功夫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流行于潮汕一带的所谓“功夫茶”是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而“工夫红茶”则是以特殊方式制作的红茶茶类。
具有60年历史的川红工夫红茶重现江湖,其实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但时间并不是唯一的秘密。好茶的秘密,还在于孕育它的土地。
从宜宾驱车南行,这川南的丘陵山谷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大工业的污染。油菜花,瓦房,带着包头和围裙的老农,穿着蓝布褂子、系着围裙的妇女,几个世纪延续的农耕时代似乎未曾有过多改变,哪怕是在南广河边川红集团的茶厂,茶叶的制作,大致还延续着几个世纪古老工艺的传承。
和历史上的祁门红茶一样,川红工夫茶的诞生,同样是因为出口。
新中国成立后为出口换汇,中国开始再次大规模出口茶叶。由于此前历经战乱,武夷山红茶产量几乎为零,为增加红茶产量。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茶人开始在四川和云南一带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的老茶区生产红茶。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就是川红集团前身宜宾茶厂的元老。他们二人因为红茶而定居宜宾,成为四川红茶整个历史的见证人。
杨宝琛是石家庄人,至今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年因为日本人侵华,杨宝琛跑到重庆读中学。浙江人办的私立学校重庆农工学院(后并入到西南农学院)在重庆招收了两个班,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于是中学毕业后杨宝琛就考上了这个学校学习茶科。这一届学生有80多个人,来自全国各地,老师则多来自浙江,教授从绿茶到红茶各种制茶的原理和工艺。也是在这所学校,杨宝琛遇到了籍贯重庆的同学、他的妻子郑金贵。
1951年西南地区虽然已经解放,但剿匪还在继续,四川省尚未成立(四川省在1952年成立),行政上划分成西南区,分川北、川西、川东和川南四个行署。当时为了向苏联、波兰等东欧国家出口换汇,国家开始在西南区设置了7个茶叶推广站,目的就是推广红茶。杨宝琛被分配到川东北大巴山万源县,那里是传统的绿茶种植区。郑金贵则被分配到宜宾以南的贵州怀仁地区。
“川南宜宾一带气候好,去年那么冷都没有下雪,非常适合做红茶。”杨宝琛说。万源一带虽然出绿茶,但山区气候不好,温度不够,不利于红茶发酵,最终到1953年还是改回了绿茶。在几年的推广实验后,最终认定,宜宾周边高县、珙县、宜宾和筠连4县气候最合适生产红茶。红茶作为一种重要物资,进入到国家的经济体系中。
郑金贵说,那时候茶叶推广站周围都是原始森林,晚上还能听见老虎的咆哮,但却不能关门。原来当时贵州一带,农民烧的是所谓“棒棒柴”,也就是将一整根木头的一段塞到堂屋的火塘中,烧一截,推一截。由于木头太长,不得不伸到门外,门自然关不上。“木头屋子内基本没有床,屋子里只有一个大锅,煮一锅青菜,洋芋就埋在锅边的灰里。”
“当时印度和斯里兰卡大叶种茶全部用的是一芽二叶的标准,车间一进门就是一个一芽二叶的标志。”郑金贵说,“我们到处都宣传,卖了红茶,能赚钱,还能换回苏联老大哥的拖拉机和肥田粉,农民喜欢听得很……当时农民卖一背篓茶能换一斤盐巴就很高兴了。”
其实在今天,种茶依旧是川南一带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现在山上一亩茶园明前可以收20斤鲜叶子,最少能赚1200元。如果不种茶叶,这种地只能种苞谷,除了人工和肥料,能赚几百块钱就不得了了。
1951年,川南7个推广站首次收购了上千吨毛茶,运到重庆茶厂加工,经由水路运往湖北。当时四川红茶没有出口权,全由上海出口,所以连商标都是上海的,名为宫殿牌(Palace),只有一部分宜宾茶厂的三级川红(相当于高级红茶)被做成小包装,以“节日之夜”的商标出口到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英国等国,还在罗马尼亚当做国庆用茶。
当时这种三级红茶。每斤差不多要3斤一级毛茶才能做成。“我们的红茶只有三级、四级,一、二级(相当于顶级红茶)很难评上。其实也不是没有,就是量很少。当时川红工夫之所以有质量瓶颈。主要因为工艺和采摘标准的问题。如今的川红工夫红茶已经不再仅仅用一芽二叶的标准了。在近年高端绿芽茶的启发下,红茶也开始用单一的芽来制作工夫茶。
由于气候适宜,四川工夫红茶的质量很好。那时候湖北的“宜红”有白毫,类似今日川红工夫茶中金黄色的细芽,营养价值高。由于川红质量好,武汉茶厂甚至还要求每年向武汉调几十吨红茶作为“宜红”的拼配。宜宾茶厂在1978年产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5000吨茶叶,其中80%都是工夫红茶。
历史总是如此巧合。和1880年中国红茶从巅峰的急剧衰退一样,四川红茶从辉煌到消失也只用了20余年。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红茶出口还有配额,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