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法国摄影师中国眼睛
一个法国摄影师中国眼睛
1957年去延安时,他拍下一张照片,主角是毛泽东的那张床;1965年,他再次来到中国,拍下中国民众在天安门前抗议美国介入越南战争;1992年,他将镜头对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传画,拍下脚手架上一名工人为画像着色;1994年,他拍下深圳建议人们购买股票的广告,下面是撑伞路过的行人,广告板上的金币则像雨点般落在木质人行道上……
他看过黄浦江上的风帆,登过8次黄山,对北京全聚德的方位了如指掌,但他却始终不会讲中文。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和许多 “年轻的”中国摄影家成为忘年交,并被后者送了个可爱外号“老马克”。
关于“老马克”,众所周知的经历是:1923年,一个叫做马克#8226;吕布的男孩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时他从父亲那里获得一台柯达相机,从此便走上摄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身处巴黎的马克#8226;吕布得到摄影大师卡蒂埃#8226;布列松的赏识,在其帮助下加入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在玛格南的一众摄影师中,他是与亚洲一直保持密切关系的一位――1955年他驾车6个月从巴黎经土耳其至印度。在印度呆上一年后,他来到中国,此后往返中国达20次之多。
马克#8226;吕布最近一次访问中国,是2010年3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个人摄影回顾展。北京,是其展出的第二站。
对观看和拍摄暴力心怀抵触
这场展览名为《直觉的瞬息》。“瞬息”这个概念来自布列松。“马克#8226;吕布师承布列松,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者。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照片从紧张到达最高潮,然后开始松弛的一刹那。他们主张的是,照片就应该如实记录,而非摆拍。”著名摄影记者唐师曾这样对本刊说。
马克#8226;吕布无疑是个“瞬息”大师。首先,他选择了最适合表现“瞬息”的工具。马克在传记中称自己是个害羞寡言的人,惧怕与人交往,一度逃避生活。他用以与周遭发生关系的工具,是一只1984年产的莱卡M6相机。
在唐师曾看来,“莱卡M系列不带反光、单镜头、很小、黑机身,这些外部构成使得它能最小限度地打扰被拍摄者。”因而,那些“决定性瞬间”也就更为真实地被记录下来。
比如1957年,马克#8226;吕布在从香港到广州的火车上,拍下了关于中国的第一张照片,对象是一名身着黑青色中式衣裤的女人。马克为照片添加的注释是:“体面而端庄的女农民。”
在本次北京展览中,与“广州火车上的中国女人”并排摆放的,还有1958年东京火车上睡着的日本女人,素衣、细眉、微微凌乱的卷发;1971年上海芭蕾学校的女学生,白衬衣、长辫子、胸前别着革命徽章;1958年东京百货公司里掩嘴而笑的优雅妇女;1971年加尔各答难民营里哺乳的印度妇女,眼神平静又孤独,裸露的乳房泛着暗色的光……
“我到处去看,我热爱那些美丽的脸,热爱奇异而无垠的风光。”马克#8226;吕布数次强调自己不打算成为那种“献身政治事业”的摄影师,“我更像一个四处漫步的流浪者,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天地间慢慢游荡。”
“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摄影师,比如罗伯特#8226;卡帕或尤金#8226;史密斯比起来,马克#8226;吕布可能性格没有那么强悍。他并不是直接冲到战争和流血最前线的那种摄影师。” 唐师曾说。
对观看和拍摄暴力心怀抵触,使得马克#8226;吕布曾在面对处决被俘虏的恐怖分子时,不是举起相机,而是合上镜头跑去找来印度官员求助。身为一名玛格南摄影师,马克#8226;吕布更倾向于捕捉生活中幽微、细致的点滴,表现政治或文化的本质。
马克#8226;吕布的成名作是那张《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他在自传里这样记录:“布列松给了我一个传统的取景器,当时我刚到巴黎。我在相机里塞了一卷底片,就跑到埃菲尔铁塔那里溜达――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外地人!我看到一群握着刷子的油漆工,与其说他们是刷漆工,还不如说更像杂技演员。我特别害羞,不敢上前同他们说话。正当我试着构图的时候,一个工人突然头朝下出现在我的取景器里。后来我把小样拿给罗伯特#8226;卡帕看,他圈出一张,然后卖给了《生活》杂志。这就是我第一张发表的引以为豪的作品。”
来到中国,记录中国
“马克#8226;吕布是最早一批接触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摄影评论家李媚女士说:“他的作品告诉了当年的中国人,一种不同的观看身边生活的方式,从此中国摄影家开始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而从前我们不是这样。”李媚曾创办和主编深刻影响中国摄影史的杂志《现代摄影》。1989年第二期的《现代摄影》上,以大篇幅将马克#8226;吕布第一次介绍给中国摄影人。
马克#8226;吕布来到中国、记录中国,其最大的意义,在著名摄影评论人和策展人鲍昆看来,是“他来到了当时铁桶一般封闭的中国,他带着西方人接触异域文化的新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