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外周静脉反应临床分析及处理.docVIP

化疗所致外周静脉反应临床分析及处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疗所致外周静脉反应临床分析及处理

化疗所致外周静脉反应临床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外周静脉产生的反应,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方法:本组262例,分为4组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观察并分析各方案所致外周静脉的反应。结果:A组(CEF方案)22.2%发生静脉炎;B组(NP方案)50.0%发生静脉炎;C组(CTF方案)14.3%发生静脉炎;D组(TAC方案)18.2%发生静脉炎。结论:B组采用NP方案对静脉损害最严重,静脉炎发生比例最高,化疗药物的刺激性与其生物特性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化学治疗;静脉炎;预防;处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437-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化疗)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尤其是60年代以后,新的抗癌药不断涌现,使之成为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为化学生物碱制剂,对局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常导致静脉局部反应。本文就乳腺癌患者采用不同化疗方案所致静脉反应作一系统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62例分析对象均为女性乳腺癌Ⅱ-Ⅳ期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46.3岁,260例为单侧乳腺癌,2例为双侧乳腺癌。患者既往无心肺疾病,重要脏器功能正常。262例患者均进行6次化疗,共计1572例次。   1.2 化疗方法:A组CEF方案:第一天表阿霉素4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第二天同前,第三天应用环磷酰胺80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第四天应用5-氟脲嘧啶0.75 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B组NP方案:第一天应用诺维苯40 mg加0.9%生理盐水100 ml,第二天顺铂4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第三天同第一天;C组CTF方案:第一天吡柔吡星8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第二天环磷酰胺800 mg加5%葡萄溏注射液静脉滴注,第三天5-氟脲嘧啶0.75 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D组TAC方案:第一天泰素帝120 mg加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第二天表阿霉素8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第三天环磷铣胺80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各化疗方案每个疗程均间隔3周。   1.3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汤钊猷[1]根据静脉反应判断标准分为6级。0级:局部无疼痛;Ⅰ级:局部无疼痛但发红;Ⅱ级:局部轻度疼痛、发红;Ⅲ级:局部中度疼痛、轻度肿块、灼热;Ⅳ级:重度疼痛、中度或重度肿胀;Ⅴ级:顽固性疼痛、中度或重度肿胀。      2 结果      A组CEF方案发生静脉炎22.2%(16/72),B组NP方案发生率50.0%(30/60),C组发生静脉炎14.3%(12/70),D组发生率18.2%(6/60)。不同化疗方案发生静脉炎的分级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化疗药物的刺激性与其生物特性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生物碱类(如长春花碱类有诺维本、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花碱等)和恩醌类(有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等)化疗药物可使组织形成水疱,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尤其是诺维本对局部组织刺激性最强,有文献报道其静脉炎反应发生率高达57.6%[2]。本组病例也证实了生物碱类和恩醌类发生静脉炎的比例相对较高。采用NP方案患者有30例出现了静脉炎,发生率50.0%,使用CEF方案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22.2%,故对采用NP方案和CEF方案化疗的患者尤应重视静脉血管的保护。CTF和TAC方案化疗药物亦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或轻度炎症,其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8.2%,较之NP和CEF方案发生率低。   3.2 根据汤钊猷静脉炎的分级对四种不同化疗方案所致静脉反应进行分析发现,采用NP和CEF方案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分级高、例数多。采用NP方案的患者静脉炎达到Ⅳ级4例,Ⅴ级4例,其比例分别为6.7%;采用CEF方案的患者静脉炎达到Ⅳ级2例,比例为2.8%,Ⅴ级为0,CTF和TAC方案患者静脉炎分级达到Ⅳ级和Ⅴ级均为零。静脉炎分级越高局部皮肤组织反应越重,尤其是采用NP方案者静脉反应达到Ⅳ级、Ⅴ级时,可发生穿刺局部以及穿刺侧肢体的静脉炎症,同时伴有剧烈疼痛,甚至影响休息和睡眠。这可能与诺维本属于碱性制剂,刺激性大,发疱性能强烈有关。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本组病例为缩短诺维苯在血管内滞留的时间,减轻对血管刺激,使用NVB者一般在20分钟内快速滴入,并预防性使用保护血管药物0.9%的生理盐水1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在滴入化疗药物前后分别快速滴入50 ml,以降低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局部炎性渗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对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者适当给予镇静安眠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