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侯麦,最持久“新浪潮”干将离去.docVIP

埃里克.侯麦,最持久“新浪潮”干将离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埃里克.侯麦,最持久“新浪潮”干将离去

埃里克.侯麦,最持久“新浪潮”干将离去   2010年1月11日,曾经轰动一时的“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于巴黎逝世。享年89岁。法国总统萨科奇随即发表公开声明向这位国宝级导演致敬。而在他的官方讣告上则写着:“新浪潮”中最持久的守护者。      侯麦是在当地时间11日晚6点58分于巴黎一家医院病逝的,具体死亡原因尚未对外公布。而据侯麦的家人透露,在去世之前,他已住院一个多星期。消息传出之后,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悼念,法国总统萨科奇更是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公开声明:“经典而浪漫、充满哲理而反传统、轻松又严肃,多愁善感又具有道德意义,它创造了侯麦风格,并将继续以此形式与世人共存。”而戛纳电影节负责人蒂埃里?弗雷莫则说:“尽管侯麦的电影并不‘流行’,却永垂不朽。他证明低成本同样可以拍出伟大的作品。”   当然,在侯麦逝世后,人们迅速开始怀念起他的伟大与经典,并奉献出诸如“侯麦离去,再无大师”的标语性赞美。但事实上,在大师生前,尽管不乏盛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侯麦和侯麦的电影都很孤寂,它们从来不属于大范围的人。与“新浪潮”中标志性的人物里维特和阿伦?雷乃不同,跟走向分裂的戈达尔和特吕弗也不同,侯麦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电影原则,一直在拍自己想要的电影。      侯麦的影像“四季”      受侯麦影响的电影人数不胜数,从塔弗涅尔到王家卫,他们的电影也许比侯麦卖座得多,也流行得多,但只有侯麦是独一无二的。   1920年4月4日,埃里克?侯麦出生于法国东部的南锡,原名让一马里莫里斯?舍热(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而这个为全世界所熟知的艺名则是来自两位著名的艺术家:演员兼导演的埃里克?冯斯特劳亨(Eric VonStroteim)与作家萨克斯侯麦(SaxRohmer)。   这位从小就沉默寡言的男孩,总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浩瀚的书海和不停歇的写作中,所以成年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位文学教授,不久又转向电影评论。1946年出版的小说《伊丽莎白》显然并不如1950年他参与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那样具有影响力。那时候,侯麦与戈达尔、特吕弗和里维特等后来著名的???新浪潮”导演一起工作,并做了7年的主编。他大力推崇当时被忽视的希区柯克和罗西里尼等人,还与人合写了一本研究希区柯克电影的书,主要分析了这位悬疑大师的天主教背景给他带来的影响。该书被誉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本电影著作”。   在那个时代,侯麦在一边写出精彩评论的同时,也酝酿着自己的电影人生。整个20世纪50年代,他与戈达尔、特吕弗等人合拍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1951年的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由戈达尔主演。但1959年,侯麦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狮子星座》却遭遇了票房失利。这时正是“新浪潮”如火如荼的阶段,但侯麦却渐渐远离这股激进的风潮,而固定了自己的电影原则。以至于有人将他与特吕弗评论为“新浪潮中的浑水摸鱼者”。   进入60年代之后,侯麦开始拍摄人生中第一个电影系列――“六个道德故事”。从1962的《蒙索的女面包师》开始,先后推出了《苏珊的职业》(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克莱尔之膝》(1970)和《午后之爱》(1972)。其中《我在莫德的一夜》也是他的首部标准长度影片,并获得热烈反响,据说路易马勒的《与安德烈共进午餐》受此片影响很大。该片也获得了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电影剧本的提名,以及当年戛纳电影节官方评选大奖。但真正为侯麦赢得国际声誉的却是1970年的《克莱尔之膝》,观众们看着侯麦讲述一个中年男人怎样迷恋一位少女的膝盖那种细微心情,觉得这才是最高级的性感。但侯麦认为“道德故事”的概念“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用侯麦自己的话说,他所有的道德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种标准的对抗――“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这一时期,他还参与制作了电影《6个导演眼中的巴黎》(1963年),并负责其中第四个故事《星形广场》的拍摄。   80年代,侯麦又开始了他的第二个电影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该系列影片包括:《飞行员的妻子》(1980)、《好姻缘》(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2)、《巴黎的满月》(1984)、《绿光》(1986)和《我女友的男友》(1987)。这一时期,侯麦把影片的中心人物变为了充满情感纠葛又无法解释自己处境的现代年青人。同时他也变得更加敏感与细腻,对年轻女性的心理把握尤其入微。其中的佼佼者就是1986年的《绿光》,这为侯麦斩获了当年的成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影评人联盟大奖,同时也把他推向了大师级导演的宝座。   进入古稀之年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