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铺在金銮殿上“金砖”
铺在金銮殿上“金砖”
京砖,在过去,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故又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被称之“京砖”。明朝时这一块砖要卖五十两银子,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砖”由此而得名。
干窑镇曾以烧制京砖而饮誉海内,以前皇宫里的很多砖都产自这里,历史上曾有“千窑之镇”之名。如今,过去的土窑拆得只剩了乌桥头畔沈家窑的几个土窑。沈家窑的前身为清代沈东窑墩,是专门烧制用于京城建筑所需砖瓦的“御窑”,不久前,笔者前往干窑镇对沈家窑作了深入的实地采访。
这里曾耸立着近千座土窑
晨间,小桥、流水、窑烟、薄雾相绕,傍晚,夕阳、晚霞、土窑、渔舟相对,千年古镇干窑为我显露出了水墨般的画意。与江南其他水乡古镇有所不同,沉淀厚实的窑艺文化,是干窑最???著的一个特色。据史料记载,这一带自唐代开始生产砖瓦,宋代时是著名的窑乡,南宋建都临安用的砖瓦均产于干窑周边地区。明清时期,各地建筑都以用干窑的砖瓦为荣。在古镇不到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耸立着近千座土窑。“千窑之镇”也因此而得名。
“嘉善大钻大锯子,干窑大包子,乡下旋旋子......”这是一首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曾在嘉善广泛流传的童谣。其中的“大包子”指的就是干窑的土砖窑。干窑的土砖窑,形状非常别致,顶部圆圆的,腰围非常宽大,远看去,像只被墩在蒸笼里蒸着的大包子。因此,当地人习惯性地把土窑称之为窑墩。窑墩内,全用砖坯十分规则地砌成,中间填着泥;窑墩外围有长长的砖梯,从地面直通窑顶,仿佛是一条“天梯”。烧一窑的砖,要用无数担的水,窑工就是走着这条“天梯”一步一捱把水挑上去。如果不是胆大心细;如果没有高超的担水本领,就有从“天梯”上摔下来的危险。
1975 年的春天,对于整个干窑砖瓦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季节。随着第一座隧道窑的诞生,那些在风雨中飘摇了好几百年的土窑陆续被拆除了。到2009 年,曾经土砖窑林立的“千窑之镇”,只剩了乌桥头畔(乌桥头畔是当地的地名)沈家窑的几个土窑。
今年沈家窑出第一窑京砖的日子
沈家窑的前身为清代沈东窑墩,是专门烧制用于京城建筑所需砖瓦的“御窑”。其烧制的青砖被称为“京砖”。其连体复合古窑墩2005 年5 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活遗址窑墩”之誉。
2009 年5 月17 日,是沈家窑今年出第一窑京砖的日子。因此,天刚蒙蒙亮,沈家窑的主人沈步云就早早地起床了。老沈的家就在土窑的后面,穿过院门,就可以直接进入窑场。昨晚那场淅沥不止的大雨,令他提心吊胆了大半夜,因此,一走出院门的他就直接进了东侧的毛坯房。毛坯房有200 多平方米,西出口与土窑的窑门相对,里面堆满了一排排土黄色的京砖毛坯。这些京砖毛坯已经在这里被晾了好几个月了,明天就要被送进土窑烧制了。一旦被雨淋了,后果不堪设想。从坯房的西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返回了西头。老沈仔细地查看着每一块毛坯。在微弱的灯光下,那一方方的京砖毛坯,就好象一块块沉淀淀的黄金砖。自古以来,京砖就因为一来烧制工艺复杂,二来价格不菲,而有“金砖”之誉。为了烧制这些宝贝“金砖”,老沈与他的儿子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受了多少磨难。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父子二人知道。所幸的是所有的京砖毛坯完好无损。此时,天边已露出了鱼肚白。昨晚的那场大雨,不仅将原本有些灰头土脸的窑场冲洗得一尘不染,同时,也给窑场对面的那条小河带来一份久违了的清澈。望着从小河里缭绕而来的簿雾,老沈若有所思地点燃了一支香烟。然后背着手开始绕着窑场散起步来。每天早晨、黄昏绕着窑场走上几圈,是老沈许多年养成的习惯。说起散步,其实还是不放心土窑的状况。毕竟沈家土窑已在风雨中飘摇了二百多年了。且年久未修(主要是缺乏资金)。为此,沈家的双体形土窑,许多年以来,一直是一开一息,轮换烧制。对于沈家老小来说,这土窑不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同时,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份家业。确保祖传土窑烟火延续,对家是一份孝顺,与国是一份贡献。这就是老沈与他的儿子,长久以来为什么一直坚守着土窑的唯一理由。
“一两黄金一块砖”的岁月逝去了
大约10 点半的时候,一直在窑场内忙碌着的老沈的儿子沈刚走了进来,告诉我说,窑墩内最上层的砖瓦已经全搬卸完了。马上就要出京砖了,如果我想拍照,这时候可以进窑墩了。
沈刚,今年三十刚出头,从小在窑墩里的翻爬摸滚,成年后的刻苦专研、好学,不仅让他对整个土窑砖瓦工艺制造流程了如指掌,同时,对干窑的窑艺文化及京砖历史也非常熟悉。为了采访沈家窑墩及京砖,我们之前已经跟他有了好几次的接触了。坦率、热情、豪爽且又好客,是他给我的最大印象。据沈刚说,旧时民间有种传说:“皇帝住的金銮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梁氏族谱之祖系.doc VIP
- 工程维修委托协议合同书.docx VIP
- 《RPA财务机器人实训教程》教案示例.docx VIP
- 2023年3月scratch图形化编程等级考试试卷(四级)不带答案.docx VIP
- MITSUBISHI三菱CC-Link IE现场网络Basic远程I_O模块用户手册.pdf
-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天津市区卷).docx VIP
- 《GNSS原理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偷窥漫画第一季完整.docx VIP
- 2023《传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以辽宁鞍山市为例》7400字.docx VIP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2024年高教版研究生新中特教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