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官人”身份纠结.docVIP

“文人”与“官人”身份纠结.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人”与“官人”身份纠结

“文人”与“官人”身份纠结   宋嘉?年间,江苏泰州人许平死了,葬在真州(治今江苏仪征)扬子县甘露乡某处原野。许平生前任海陵县主簿,主管文书,辅佐县令,位卑职低,在冗官成灾的北宋,简直像一颗小小的芝麻,连官都算不上。   王安石却慧眼识珠,情深意长地给他写了一段墓志铭:“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哀悼许君有才能而居下位,像这样离俗独行之士,命运多舛,仕进壅隔,“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而卒”。王荆公很是纠结:怎么到了这个职位就完了,是谁在主宰这些读书人的命运,“谁或使之?”   王安石不是伤许平的死,他是在“呜呼”所有个性文人的命运。在他看来,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儒生,是不能成为“士”的。他写了篇《读孟尝君传》,力排众议,把孟尝君选拔人才的标准奚落了一番,认为他所招徕的“人才”无非是“鸡鸣狗盗之徒”。荆公认为,“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悔,困辱而不悔”(《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只按照自己意志行事,被人谩骂讥讽和欺辱却不悔恨,才是真正的“文人”。王安石提高了文人的标准,要踏入“士”这道门坎,说白了,行动上要“特立独行”,思想上要“卓荦不羁”,这就与传统礼教相去甚远。宋以文立国,以诗赋取士,数不清的温柔敦厚的儒生,亦步亦趋,鹦鹉学舌,铸成了这个庞大帝国金字塔的基座。读书人引以自傲的,是知识不是思想,达到思想顶峰的人寥若晨星。而王安石却要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游褒禅山记》),要他们像自己一样时常保持清醒,“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千秋岁引》),要读书人在浩浩卷帙之中,提着灯笼找思想,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王安石把自己站立成一棵孤零零的树,独立于儒林,俊秀、挺拔、坚硬,“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孤桐》)。王安石这棵“个性”的“孤桐”,枝繁叶茂,迎风招展,很快便引来一片骂声。最先骂他的是苏洵。他写了篇《辨奸论》,杜撰经典,假托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见王衍事,骂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把他说成野心家:“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最后抓住王安石私生活大做文章,说他不修边幅,囚首丧面,形象委琐,是为大奸:“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对《辨奸论》的作者,新中国成立后争论不休。邵伯温(1057-1134)的《邵氏闻见录》收录此文,署名苏洵。因苏洵于王安石变法前三年去世,故清人李绂在《书〈辨奸论〉后二则》(《穆堂初稿》卷四十五),以为此文为邵伯温冒苏洵之名,以攻击王安石之作。此说一起,聚讼纷起,真伪之辨,成为学术争鸣热点。   是谁骂王安石不太重要,但骂人的方式值得商榷。南宋的朱弁(?-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江西婺源人)推崇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不满,但对把隐私和人品扯上干系的骂法却不苟同。他所著《曲洧旧闻》卷十载:“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所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辨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何谓是也?”王安石生活邋遢,长时间不洗脸,不漱口,不换衣服,不洗澡。生活上的不修边幅,却让苏老泉拿来作为攻讦理由,确实也“下三滥”了些。   骂王安石最厉害的,其实是宋朝皇帝。宋高宗说:“安石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理宗更不解恨,淳?元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撤销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并指责“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其实高宗是没有多少资格评价王安石的。他的执政业绩在宋代实在一般,绩效考核至多也只能算作基本称职。皇帝为什么要骂?其实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南宋在检讨造成危亡的原因时,将责任上溯到安石,于是王安石成为南宋重新收拾人心,聚拢民意的替罪羔羊;所有的皇族也都脱去了“国事失图”的干系,王安石成了牺牲品,臣民又可“人思宋德、天眷赵宗”。宋理宗把王安石“请”出孔庙,其实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让他和其他五人分清界线。本来王氏和他们“合并同类顶”,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情。道不同不相与谋。让天下读书人同时膜拜这六位,如同老百姓既拜关公又拜李逵,书生们不会答应;那五位温柔敦厚的老先生,倘若活着,也是断然不会答应的。   骂者气急败坏,说明王的改革确实触动他们的利益。作为文人,王安石是个例外;作为官人,王安石也是个例外。整个北宋王朝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