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珍稀糯稻丢失文化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侗族传统珍稀糯稻丢失文化思考

侗族传统珍稀糯稻丢失文化思考   [摘 要]侗族传统糯稻的种植在其生计方式延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当今的田野调查资料,对侗族传统糯稻种植萎缩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指出糯稻种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关键词]侗族;糯稻种植;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110-07   [作者简介]罗康智(1974―),男,苗族,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中心”研究员,《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和侗族文化研究。(贵州凯里 556011)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课题“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2012yst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Cultural Thought about the Loss of the Rare Glutinous Rice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Author: Luo Kangzhi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of glutinous rice plays a core role in the livelihoo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But due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 its cultivated areas are constantly shrinking.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makes a comprehensive probe into the causes for the shrinkage of the cultivated areas of traditional glutinous rice, and points out the irreplaceable eco-value of glutinous rice in the process of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Dong nationality; glutinous rice cultivation; eco-value      一、糯稻品种的适应成效   整合前人对侗族传统生计的研究,稻、鱼、鸭在稻中并存的传统生计,是侗族乡民传承了数百年的多项目复合谋生艺术。要使侗族的这种传统生计得以稳定延续,就必须确保在当地能稳定地产出稻米和鱼鸭。然而稻米有自己的生物特性,鱼和鸭又必须产自水域。对侗乡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与不利的生态环境作抗争。具体而言,必须攻克以下四个方面的生态挑战:   其一是侗族地区山重水复、崇岭密布,建构稻田的位置都十分勉强,一天内能接受直接日照的时数十分短暂。经过我们对一些代表性田块的实测表明,日照时数最短??田块仅4个小时,即从上午10:30到下午2:30①。即使直接日照最长的田块,夏季直接日照时数也不超过7.5小时,这对水稻的种植显然极为不利。   其二是这里水源大部分来自泉水和井水,有的还来自锈水井泉,即使塘堰提供的水源也由于日照不足,以至绝大部分侗乡的水田水温皆偏低。实测结果表明,即使在盛夏正午时分,水温都不会超过25℃,较冷的稻田水温才20℃上下。这对于水稻的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育和分蘖极为不利,不攻克这一挑战,水稻也不能稳产和高产。   其三是地表起伏太大,各田块雾霜期、积温、水温和气温互有区别,对水稻生长而言,背景条件不统一而导致耕作和管理上的困难,也是需要克服的环境因素之一。   其四是由于山高谷深,水资源容易流失,土壤资源的稳定性不足,加上水资源的补给又必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导致水资源的稳定补给成了能否顺利种植水稻的关键前提。如何稳定水资源的稳定补给也是必须克服的环境不利因素。   鉴于这些不利因素都属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本体特征,单凭人力难以改变,最容易着手改变的只能是稻种的生物特性,侗族居民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针对侗乡森林生系统选育出了许多的地方性优良糯稻品种,来化解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从我们对侗乡现在正在种植的近20个①糯稻品种的调查中还得知,它们中的每一个品种都不同程度地具备如下共性特征:   其一,这些糯稻都属于高秆型不怕水淹的稻种。大致而言,其中70%以上的出土高度都在1.5-2.5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