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中国士绅阶层民族主义情怀.docVIP

浅析晚清中国士绅阶层民族主义情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晚清中国士绅阶层民族主义情怀   [摘 要]晚清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士绅阶层的民族主义情怀也表现得极为突出,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点:较同时代人更为深沉;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包含有传统的排他性。这种民族主义情怀在挽救民族危亡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晚清;士绅;民族主义情怀      儒家历来倡导“学而优则仕”,进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和实现其价值的最好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绅拥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士”这样一个不耕而食、不富而贵的专职脑力劳动者集团。两千多年来,士稳居“四民之首”。“士者,民之精华也,聚民之精华以辅一身,则民之甘苦易周,而政之缺失可补。”“士能明先王之道,佐人君治天下。”士绅多为有识之士,对时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关心社会的变革,关注时代的变迁,对国家、民族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因此,在清末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士绅的民族主义情怀也表现得极为突出。   自鸦片战争开端的中国近代百年史确实包含了太多的国难和民族屈辱。西方资本主义是用来福枪和大炮挑着文明来到中国的,割地、赔款使中国的主权和统一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威胁,“凡有血气者无不同声忿恨”,中华民族面临的“种族沦亡”的现实威胁与“听人驱使,任人宰割”奇耻大痛,必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民族激情与挽救民族危机的民族运动。同时,这种民族意识在仍处于保守而自大的传统社会的中国又表现出了其狭隘性和排他性,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士绅的渐趋成熟,他们的民族主义情怀表现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点。   第一,士绅阶层较同时代人具有更为深沉的民族主义情怀   自古知识分子天然地对社会、对国家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忧患意识,他们的目光总是能越过田舍瓦房投向民族、国家,他们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振兴为己任。士绅阶层占据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大半以上,而且由于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又充当着沟通政府和民众的中介角色,自然成为了对社会认知的主体。他们对“西学”的冲击反映最敏捷,“借助传统的功名地位,他们优先进入各类新式学堂,或留学国外,在新旧社会的嬗变中,成为新旧思想文化因子兼备的社会力量”,这种身份使其最容易接触到民族主义新思想。因而在民族危亡之际,要较同时代人具有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   第二,在民族遭遇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面前,士绅阶层的民族主义情怀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题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洞开,“庚申之变,创巨痛深……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有自强之言。”甲午战败后,“有心人不仅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对祖宗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纲常礼教进行有近代性质的改造和重构,中国才有自存自立的希望。于是维新变法思想迅猛发展,只短短三年,便发展为戊戌百日维新政治改革运动。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战争产生”。甲午战争后,以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改良派迅速崛起,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走君主立宪的道路。“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有人甚至主张效法美法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以图振兴中华。文化精英们呼吁实行议会制度、民主共和,更多的是出于救亡图存、御侮救国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民主政治、自由平等。他们基于当时亡国灭种的生存压力,认为不速开国会就无法拯救中国,提出清廷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的要求。在清末收回路权的运动中,士绅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1907年清廷与英国签订借款合同,出卖江浙路权时,江浙两省士绅立即起而抗争,在各地纷纷集会,誓保路权,成立了“拒教会”、“保路会”等团体。以前大学士王文韶、江苏巡抚陆元鼎为首的100余名浙江士绅和以前翰林院编修邓邦述、沈云沛为首的100余名江苏士绅还分别联名上书,要求铁路自办,拒借外款。可见,从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保教”、“保种”、“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这些贯穿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口号,都以其鲜明的防御性体现了深沉的民族主义情结,也都是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   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走向自觉的理论升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拯救民族的危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晚清士绅阶层的民族主义情怀中包含有传统的排他性   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排他性始终强有力地活跃于其间。统治集团坚持闭关锁国、夷夏之辩和天朝中心是排外主义的强烈表现,义和团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同样是排外主义的极致。而在士绅阶层中,也同样泛滥着情绪化的排外思想。郭嵩涛描述19世纪中叶士大夫的风气说,其实,“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一论及西洋事宜,相与哗然,以谓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