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药物微粒分散系基础理论(修改好).ppt

第十一章药物微粒分散系基础理论(修改好).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药物微粒分散系基础理论(修改好)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概述 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 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 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10-9m范围) 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将微粒直径在10-9~10-4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存在着相界面。 ②微粒分散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 ③微粒分散体系具有明显的Brown运动、Tyndall现象、电泳等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重要作用: 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 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 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三、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是微粒分散体系的重要参数,对其体内外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例:高分子溶液剂。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绝大多数微粒分散体系为多分散体系。 例: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混悬剂、乳剂。 (一)粒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径(geometric diameter) 2、比表面积径(equivalent specific surface diameter ) 3、有效径(effect diameter) , 又称stokes径 4、筛分径(sieving diameter) 常用平均粒径来描述粒子大小。 测定纳米级粒子大小的方法 1、电子显微镜法: 透射电镜法(TEM) 扫描电镜法(SEM) 原子力显微镜(AFM) 2、激光散射法: 测定原理:当一束单色、相干的激光沿入射方向照射到无吸收的溶液时,分子的电子云在电磁波的作用下极化,形成偶极子,其随着电磁波的振动,向各个方向辐射出电磁波,形成二次光源,即散射光。散射光方向与入射光方向的夹角称为散射角。 对于溶液,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溶液的性质、溶质分子量、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入射光的波长等有关。符合瑞利散射公式,即散射光的强度与粒 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利用这一特性测定粒子大小及分布。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 与特点 (一)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布朗运动使很小的微粒具有了动力学稳定性。 (二) Stockes定律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 2r2(?1-?2)g/9? ??V为沉降速度,r为微粒半径, ?1和?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为分散介质粘度。 ?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 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 ②粒子间静电无干扰; 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扰; ④不受器壁影响。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① 减小粒径 ②增加介质粘度 ③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一)电泳(electron phoresis). 在电场的作用下微粒发生定向移动。 微粒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速度与其粒径大小成反比,其他条件相同时,微粒越小,移动越快。 (二)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在微粒分散体系的溶液中,微粒表面的离子与靠近表面的反离子构成了微粒的吸附层;同时由于扩散作用,反离子在微粒周围呈现距微粒表面越远则浓度越稀的梯度分布形成微粒的扩散层,吸附层与扩散层所带电荷相反。微粒的吸附层与相邻的扩散层共同构成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第三节 与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有关的理论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微粒给药系统的应用。在宏观上,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可表现为微粒粒径的变化,微粒的絮凝、聚结、沉降、乳析和分层等等。 一、絮凝与反絮凝 二、DLVO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四、空缺稳定理论 絮凝(flocculation): 系微粒分散体系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