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2.ppt - 长沙医学院.ppt

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2.ppt - 长沙医学院.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2.ppt - 长沙医学院

中医学的鼎盛 与创新 明~清·鸦片战争前 AD1368-1840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一 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 二 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三 方剂学的成熟与发展 四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 二 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一)诊断学 (二)内科学 (三)外伤科学 (四)妇产科学 (五)儿科学 (六)眼科学 (七)喉科学 (八)针灸与推拿 (九)气功与养生 (一)诊断学 明清时期不少医籍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濒湖脉诀》虽以论述脉学为主,但书中特别提到“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喻嘉言《医门法律》第一卷就评述四诊合用重要性,并规定六条律,以评定医生在运用四诊中的过失。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李梴《医学入门》指出习医者须先熟悉问诊,并列出55条应询问事项。张介宾《景岳全书》中特设“十问篇”专讲问诊,并编成《十问歌》。 《濒湖脉学》 李时珍鉴于《脉诀》存在谬误,《四诊发明》深奥难懂,李氏总结前人有关脉学论述,结合自己心得,撰成。对每种脉象,首先简明援引前人记载,继而分别叙述各种脉象特点、鉴别及所主疾病。如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有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散劳极。” 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27种脉象特点,便于学习记忆,尤其适合初学脉学者之用,流传甚广。 《医灯续焰》 1650年潘楫根据王绍隆所传而辑注编撰。 潘楫以李言闻删补《四言脉诀》写成《四言举要》为蓝本,将王绍隆“平日所教注解之,而后附以方,命曰《医灯续焰》,意谓挑灯而续其焰耳!” 二十一卷,论述脉象证治,各种病证疗法、望诊、闻诊、问诊、声诊、辨舌等。 本书因脉及证,因证及方论述,颇有参考价值。 《脉诀汇辨》 清初医家李廷昰编撰。 认为研究脉学有六要,即“辨相类之脉,对举相反之脉,熟悉兼至之脉,察定平常本脉,准随时令变脉,确认真藏绝脉”。还选录李中梓医案数十例,作为脉诊在临证中示范,内容丰富。虽以论述脉学为主,对四诊合参也很重视,“设不能以四诊相参,而欲孟浪用意,未有不复人于反掌间者!” 《三指禅》 公元1827年成书,作者周学霆,少学儒,后因病学医,经导引术治愈,乃转而习医、行医。 总结前人脉学论述,结合自己40年脉诊经验写成。作者笃信佛学,书名受到一些佛学思想影响。 认为脉学虽难以领会,但是“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息,于瞬间尽归三指之下” 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大纲,论述27种脉象,重视缓脉,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 《伤寒舌鉴》 成书于公元1668年,作者张登,名医张长子。 对舌诊高度评价,认为“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 书中120种舌图分属9大类,各有总论叙述,每种舌苔图均有文字说明。对温病和杂病舌象也有论述。 缺点为图像粗糙,且为黑白图,不能逼真反映各种舌苔实际形象。但就其内容而言,对临证诊治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二)内科学 内科发展的特点:明清时形成不同学派,并展开了争论。其中主要是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前者代表人物有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等,后者为徐大椿、陈念祖等。 薛 已(1488—1558) 字新甫,号立斋,吴县(苏州)人。医学世家,医学造诣较深,著述甚多。《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首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脾胃论影响,注重脾胃虚损证,又受王冰、钱乙影响,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关系,注重温补,脾肾并举,以补中益气丸和肾气丸为治。 薛已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很多医著被编辑为《薛氏医案》。 张介宾(约1563—1640年) 字景岳,山阴(今属绍兴)人。从军功名不成,退而攻医,成为著名医学理论家。 反对刘完素和朱震亨以寒凉药攻伐肾阳,针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攻伐,创左归丸、右归丸,影响较大,甚至有医家产生滥用温补方剂的偏向。 著《景岳全书》为医学史上著名文献。 李中梓(1588—1655) 字士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等概括性论断。并指出“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丸主之。” 著作《内经知要》为历来选注《内经》诸家中最为简明扼要一种,颇受初学者欢迎。《医宗必读》也已简明扼要为特点,“究心三十年”始成。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