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佛文化与中医学.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类-佛文化与中医学

佛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节 佛文化择要 一、佛文化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公元前485年)。东汉明帝期间(公元58──75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自此,佛教逐渐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对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门宗教。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佛教徒们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努力,使佛教逐渐中国化和地方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宗派体系。 古往今来,佛教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和医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佛教早已被我国的固有文化融合与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佛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1、佛教的最初传入:东汉时期 东汉时的中国人知道西方有佛,一般是通过西方僧人翻译介绍的。魏晋以后,译述介绍佛教经典增多,并逐渐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著述,其中包括对佛经的注解和阐明佛教的专著。今存的汉文佛教经典,绝大部分是东汉到唐中期这一段时期翻译撰写的,唐以后仅有些零星译述,多为旧译经的补充。 2、佛教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魏晋南北朝 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时期,进入魏、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译经数量增大,质量提高;其次创立了中国的传戒制度,从此以后有了华籍僧民;再次,除了佛经的翻译之外已有佛经的注疏,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再其次,这一时期,不仅各地都有佛教寺院的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僧尼人数有很大发展。据唐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西晋两京,合寺180所,僧尼3700余人;东晋104载, 合寺1768所,僧尼24000人。这标志着佛教的迅速发展。 3、佛教的鼎盛与中国化的完成: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佛教在隋唐也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两代皇帝除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在位)反佛外,其余都是崇佛的,致使隋唐佛教达到了鼎盛期,也是它的成熟期。在隋代,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各派思想均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佛教的各种宗派应运而生。 到了唐朝较有影响的就有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算禅宗。这时是儒、道、佛鼎立时期,佛教势力有更大增强。 4、佛教的融入与逐渐式微:宋元明时期 逮及宋元明清,封建社会进入衰退期,佛教的总趋势亦每况愈下,但由于统治者的扶持,仍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演进着。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柱的一部分。 二、佛文化概览 1、“佛”的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佛”,是佛陀二字的简称。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佛的意义很广泛: (1)佛是觉悟。《后汉纪》云:“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浮屠即佛佗。 (2)佛是修行圆满者。《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 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 (3)佛是佛像。俗语云: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4)佛是佛祖。佛教称开创宗派的祖师为佛,又称神化的各种偶像为弥勒佛、如来佛等。 (5)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释迦牟尼。“释迦”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德、忍、寂”。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与我国孔子同时。幼时受过婆罗门教育, 又学过禅定,后又单独修行,创立佛教。释迦牟尼有弟子五百,其中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死后火化,遗骨舍利被教徒供奉。现在,佛寺在大雄宝殿立释迦牟尼佛像,顶礼朝释。 2、“斋”的含义 佛教的“斋”有多种意思: (1)过中午不食为斋。如果过中午而食,称之为非食。白居易《长庆集》有诗云:“斋时往往闻钟笑,一食如何不食闲。” (2)素食为斋。《广弘明集》十:“头陀蔬食,至好长斋。” (3)施舍之物为斋。《唐六典·祠部郎中》:“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 (4)佛教经常以“斋”喻事: 施舍之人为斋主; 供神的物品为斋供; 遵守教规为持斋; 佛教有斋日,逢斋日不吃荤,迎日中而食; 丧礼有斋七,人死后每七天设斋会追荐一次,超度亡灵,至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