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 --199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ppt

医学类-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 --199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类-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 --199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 获奖者简介 Peter C.Doherty 杜赫提 1940年19月15日出生于澳大利亚 197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70-1971年在爱丁堡大学病理学系任高级专员 1972-1975年在John Curtin School微生物学系任研究员 1975-1982年在费城the Wistar Institute任副教授 1982-1988年在the John Curtin School任教授 1988年至今 免疫学系主席 Rolf M. Zinkernagel 辛克纳吉 1944年1月6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 1979-1988苏黎世大学病理学系副教授 1988-1992苏黎世大学病理学系正教授 1992-苏黎世实验免疫学学会主席 获奖成果介绍 1996年诺贝尔奖生理与医学奖,由两位免疫学研究工作者共同获得,他们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杜赫提(Peter C. Doherty)和瑞士的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以表彰他们在二十年前的一项重大免疫学研究成果,即研究组织相容抗原,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杜赫提生于1940年,任职于美国田纳西州曼非斯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他在澳洲完成硕士学位之後,于1970年获得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之博士学位,两年后回到家乡,进入坎培拉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John Curtin School of Medical Research)。 辛克纳吉1944年生,目前任教于苏黎士大学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他在1973年初,千里迢迢从瑞士来到约翰克汀医学研究院,由于院内空间不足,被安排与杜赫提使用同一实验室,因此促成他们在后来二年间的合作,完成了得奖的重大研究成果。 在1970年代初期,免疫学家已经知道淋巴细胞能破坏并清除外来的病源菌,以及体内被感染的细胞,而未受感染的健康细胞则不受影响。当时并知道具有保护能力的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和B细胞,其中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辨识及消灭细菌之类的微生物,但是T细胞如何辨认被微生物〈例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而加以清除消灭,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出结论。当时,针对组织器官移植的研究显示,排斥现象是由于T细胞和移植器官的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作用而造成。除此之外,对于组织相容抗原的正常功能却不清楚。 杜赫提和辛克纳吉的研究对组织相容抗原在免疫作用的角色加以明确定位,并且为以后的研究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作用机转提供了正确方向。他们当时想探讨的问题是:T 细胞如何保护实验小鼠对抗一种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的感染?小鼠在感染病毒之後会产生杀手T细胞(cytotoxic T cells)来毒杀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他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杀手T 细胞只会毒杀表现相同组织相容抗原之感染细胞,换言之,两种细胞之间的作用具有组织相容抗原限制性。这项看似简单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结果却为免疫学开启新的历史,具有攻击性的T 细胞不仅是认得病毒所带的抗原。时至今日,分子结构的相关研究,使得这种作用机制呈献更清晰的蓝图。 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对临床医学贡献的极佳例证。除了上述对传染病免疫力的了解以及疫苗的开发外,同样也可被用于发展癌症疫苗的基础。此外对于自体免疫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也提供了较明确的探究方向。 200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 诺贝尔医学奖理查德-阿克塞尔 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弗雷德-哈钦松癌症研究所工作人员琳达-巴克 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通过自己开拓性的工作找到了解开这一谜底的钥匙,清楚地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体约有1000个基因用来编码气味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这占人体基因总数的约3﹪。他们的研究显示,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