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司法制度的完善论文 论我国逮捕制度之现状及完善.doc
公司法制度的完善论文 论我国逮捕制度之现状及完善
论我国逮捕制度的完善
—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视角来看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被逮捕者权利的比较,介绍了我国逮捕制度现存的问题;然后归纳了西方国家关于逮捕制度的规定,以此作为借鉴。最后,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角度,对我国逮捕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逮捕制度 人身自由权利 审查分流 羁押救济
逮捕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它是侦查犯罪、震慑犯罪、控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与公民德人身自由息息相关,因为它的实质是在特定时间内剥夺特定人的人身自由。
逮捕的历史与国家与法的历史一样悠久,随着国家形态和法的历史类型的转换,逮捕也在发生着变化。逮捕从它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随意逮捕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限制逮捕,再到以保障人权和司法公正为基石、以宪法形式规定国家逮捕权的现代意义的逮捕制度。
我国现行的逮捕制度经过了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对包括逮捕在内的强制措施的很多方面作了修改和完善,强化了对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这标志着我国立法界司法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日益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与国际潮流的趋同。然而,由于工具主义和有罪必罚的价值理念在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与相关国际准则的规定相比,我国的逮捕制度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善。
一、我国逮捕制度现存的问题
与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及西方有关国家的立法规定相比,我国的逮捕制度在确保公民权利方面的设计还有一定的不足。将逮捕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联系起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制度的规定尚存在以下问题。
1.逮捕适用的条件过于宽泛
公约第9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我国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把逮捕的适用条件从“主要事实已查清”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将条件进一步放宽,同时在其它的立法和解释
中,对证据证明标准和证据要求规定的不明朗。在实践中,这项新规则的后果是使得逮捕变得更加容易,乃至任意。
适用条件的规定与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关于逮捕的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有关。我们总是把逮捕当作一种侦查的方法、惩罚的手段;我们倾向于惩罚坏人,而不是尊重人权,保护无辜。但是在现代宪政制度下,古老的逮捕制度已经开始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逮捕制度是作为公民享有不受任意侵犯的人身自由权利的保障机制而存在的,它不再是国家享有的无限制的权力。基于公民基本人权优于国家权力的理念,作为现代法律制度之一,逮捕制度应当更多地呈现出对逮捕权力的限制,并以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任意侵犯为己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给逮捕制度更多的制衡,减少它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侵害,而不是让人们更容易地被剥夺人身自由。我们国家关于逮捕适用条件的新规定无疑与这种宪政理念相悖。
2.检察机关决定或批准逮捕欠妥
根据我国宪法第39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决定逮捕、人民检察院有权决定或批准逮捕。《刑事诉讼法》第59条重申了这一点,并就侦查阶段的申请逮捕、审查批准逮捕等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的逮捕是由检察院批准或决定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检察院是我国唯一的公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代表国家行使控诉职能;同时,对于一定范围的案件还享有侦查权,承担着侦查职能。由作为追诉机关的人民检察院行使审查批捕和决定逮捕的权力,其能否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能否有效保障公民不受任意逮捕,能否保证诉讼的公正性是令人怀疑的。
3.逮捕之后必然予以羁押欠妥
公约第9条第3款规定:“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接受审判或被释放。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但可规定释放时应保证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阶段出席审判,并在必要的时报道听候执行判决。”
【1】公约此款明确规定,公民被拘禁以后,应当迅速接受司法审查,然后或被释放、或被保释、或在合理时间内接受审判;被逮捕后等候审判的人不一定都被羁押。然而我国实行逮捕与羁押一体制。逮捕由处于控方的检察机关批准或决定。检察机关批准或决定逮捕只进行书面审查,并不听取嫌疑人的意见,完全是单方职权行为。嫌疑人一经逮捕即意味着长时间羁押,检察机关在羁押期间并不进行合法性审查,由于获释(包括取保候审)的渠道并不通畅,绝大部分被逮捕的嫌疑人讲处于羁押状态。由于嫌疑人无权求助司法审查,法官对侦查程序亦无权介入,导致了不必要的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完善我国软件捆绑安装法律规制的建议.doc
- 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变迁发展分析.doc
- 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概况及优势.doc
- 独立董事制度和董事会.doc
- 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分析与构建设想论文.doc
- 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新思路(New ideas for construc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surance companies).doc
-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上)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剖析.doc
- 精神医学专业就业前景.doc
- 论商业秘密权的性质_论文.docx
-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法律规制_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