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朦胧意境 漫游色彩之旅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世界.docVIP

玩味朦胧意境 漫游色彩之旅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世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玩味朦胧意境 漫游色彩之旅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世界

玩味朦胧意境 漫游色彩之旅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世界   10年前的情人节那天,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迎来了里希特在美国最大规模的艺术回顾展,题为“格哈德?里希特:四十年的艺术”,回顾了他自1962以来最优秀的作品。10年后,刚过完八十大寿的里希特又迎来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巡回展,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始,经过里希特家乡的德国柏林新国家艺术馆,即将来到巴黎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而作为协办机构之一的卢浮宫也将展出里希特的近百幅纸上作品。就在去年,由科琳娜 ?贝尔兹(Corinna Belz)导演的记录电影《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再一次将这位20世纪屈指可数的艺术大师推向了聚光灯下。然而面对世界追逐的目光,这位老人犀利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莫名的冷静而淡然,就像萨义德笔下流亡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打破惯常逻辑的信念和去中心的多重视角。   机械复制时代的光晕   80年前,瓦尔特?本雅明在《摄影小史》里就声明应将“艺术作为摄影”,而非“摄影作为艺术”,这正是面对影像技术日益发展之下,艺术光晕逐渐消失的焦虑。而现当代的艺术家们面对影像无可争辩的客观时,开始极力去追求反向的表达:科技既然能够巨细无遗地描摹出客观世界的表象,那我就放弃表象去挖掘精神和情感的深度。也许抛弃绘画原有的程式可能是延续绘画活力的一种途径,但性格温和的里希特却想着:既然影像的时代已经不可逆转,正如同印刷时代后书写时代的渐渐远去一样,那不如就在照相和绘画之间游走,让绘画成为一种摄影的表现样式,但保留了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光晕特质。于是,照相写实绘画就成为他最具有个人标签的艺术形式,虽然包括英国画家马尔科姆?莫利(Malcolm Morley)和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恰克?克劳斯(Chuck Close)都运用摄影术挑战绘画的传统程式和人们常规的观看方式,但里希特作品的旨归是以延续绘画样式的目的制作照片,而非制作能让人想起照片的绘画。   其实借助照相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稍近一些的有毕加索,再追溯久一点则有古典大师维米尔和卡拉瓦乔。但似乎唯有里希特将影像不仅作为一种途径,而是作为呈现的内容,使得???面更像照片而非绘画。当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精细地描摹照片中的所有细微末节时,里希特则有意识使画面笼罩在氤氲的气氛之中,他巧妙地融合了摄影的客观性、瞬间感与绘画表达的丰富性,呈现了驱逐焦点之外的真实和无与伦比的灵韵。   在里希特所有照相写实绘画中最温情和细腻的部分是他的家庭系列,其中包括了描绘女儿贝蒂、前妻爱玛和现任妻子萨宾的一系列作品。他为女儿贝蒂创作过几幅不同时期的写实照相绘画,看起来似乎都有一些学院派绘画的影子,简单的构图和自然的形象是里希特写实绘画中追寻的基本效果,这也是学院派教育留在里希特艺术气质中非常朴素的古典主义痕迹。1977年那幅平躺直视的《贝蒂》和1988年的回过头背向观者的《贝蒂》显示了里希特独特的构图,时隔11年,贝蒂从孩童到少女时期的转变被瞬间捕捉,1988年贝蒂已经21岁了,10岁时的那件红色套头衫早已没了踪影,换上了红白色碎花的外套,她头瞥向后,已经不愿意做父亲笔下那直视观者,似乎能洞察心思的小姑娘了。   收藏在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的《爱玛》(又名《楼梯上的裸女》,1966)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的《下楼梯的女人》(1965)是里希特典型的以照相写实表现的女性形象。这两幅作品中里希特写实照相绘画中的失焦和虚化手法更为明显,动感中静态画面的瞬间给于画面模糊效果一种合理性的解释。他看似漫不经心的选材和表现却完成了对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领袖之一―杜尚的致敬。杜尚自《下楼梯的裸女》(1912)之后几乎没有再进行绘画创作,而里希特则正是自《爱玛》之后更加坚定地摸索着在摄影图像充斥下绘画的新出路。   从更早时期描绘肯尼迪夫人的《拿伞的女人》(1964)到1970年代早期的《48幅肖像》,画面由于里希特刻意的模糊处理宛如蒙上一层氤氲的薄雾,却让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超现实的元素,在他看来,形象的模糊并非是遮蔽了可见之物,反而是凸显了被焦点边缘化的部分。进入1990年代,在抽象和具象不断的变换尝试中,里希特以现任妻子萨宾的形象创作的《阅读者》(1994)成为他照相写实绘画的又一高峰,其中包括一幅非常模糊虚化的女性背影和一幅前景清晰正在阅读的女性侧面。两幅作品背景的虚化是统一的,前者只能在朦胧中瞥见黑色的发髻和正在阅读的形象,而后者人物恬静的阅读状态在精致的描绘下展露无遗,那温和的光源下呈现的明暗对比又再一次地彰显了里希特对传统经典的呼应,让人不由的联想起300多年前维米尔创作的类似题材―《穿蓝衣读信的少女》。   烛光点亮了谁的世界?   在五十知天命之年,里希特的绘画中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蜡烛为母题的作品,这种日常之物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少见,譬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