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科研问题四个追问.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教科研问题四个追问

关于教科研问题四个追问   一、教科研真的是“下地狱”吗?      近日在连云港教育博客上看到张廷亮撰写的《教科研和下地狱》一文,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搞教科研也一样,也要有一种下地狱的思想准备和勇气,比如我们能否体验一下饥饿的感觉、遭受打击的心理、饥渴的感受、失恋的滋味、失败的情感,没有这些体验,你可能对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就缺乏深入的理解。   “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科研工作也要有吃苦的经历,才能取得大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苦中有甜,吃苦是为了甜。如果全是苦,没有甜,作为科学家是不会去做的。”   初读很有道理,但冷静地思考,这背后隐藏的我们学校管理者的一种无奈情感。   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搞教科研,不能或不善或不愿意写科研论文?   教师不“作”或极少“研”,有时与其说是能力问题、素质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导向问题。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学校、教师中,教科研已经偏离了它本应遵循的科学规律而正在“变味”:论文评比活动多如牛毛,实是收费创收;搞课题、发表论文成了学校硬性规定,实是“面子工程”;教师只是为了评优、职评、考核加分,实是获取资本。这样,搞教科研对教师而言,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讲这无疑是负担过重。   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融研于教学生活,从备课难点、教材研究、教学疑点、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学生学情(考情)、教育活动、读书感悟、课程改革、报刊文章争鸣、学科交叉、教育教学热点、立项教科课题中捕捉亮点或困惑,并反思写出来。看看那些特级教师、名师,哪一个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走过来的呢?他们进行教科研与论文的撰写,过程虽辛苦,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还有那油然而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写论文、搞教科研要有一种情怀。也许与职称无关,与经济无关,与名声无关,是教师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我们教师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   因此,解决当前教科研低效问题,不是让教师“下地狱”,而是学校管理者如何让教师减负、自主、自激、自乐。教师搞教科研固然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和决心,但是教师有时有决心却不知道如何自主快乐开展教科研,结果有力不知如何使。如果学校管理者能从大处着眼,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进行教科研的兴趣,克服“下地狱”的恐惧感,让教师从容教书、快乐教研。这样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与生活间更好地快乐往返吗?如果教师不再将教科研视为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不再是一个只有功利目的的形式,写作的过程也会变得愉快得多、轻松得多,更加丰盈,教师工作、人生的履历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充满精彩。   但愿学校管理者不要再用“下地狱”精神去鼓励教师搞教科研,而是要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去激励教师走出属于自己的“研之路”。      二、搞教科研真的没有时间吗?      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每天要按照规定做好备、教、改、辅、考、研等各项工作,班主任还要处理班级事务、管理同学和与家长沟通……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教师想抽出时间搞科研、写论文实在是勉为其难。   过去,我也一直思考:教师如何在搞好教育教学情况下兼顾教科研文章的写作。后来,教与研的工作的“并蒂莲”经历,使我认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从2004年4月份开始,我虽从事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还在坚持在一线上主科教学,但是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反思: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教学得与失,并坚持每天挤出时间写作一篇教育反思随笔。说也奇怪,这种写中有学,学中有思的反思随笔或记录,像我的《使用教参要学会“扬弃”》《说课切莫因“说”废食》《呼唤动态的课堂纪律》《课改:要学会分解目标》《吃瓜子的启示》《“跳蚤实验”的联想》《“篮球架子高度”对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启示》《教学反思写作要从捕捉论题入手》《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等等,虽不成“正文”,但几乎“每投必中”。仅2007―2008年就有5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等全文转载,12篇被索引。更重要的是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日趋提高了,教研与写作水平也日趋成熟,学生反映上课时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了。   当然,教师写论文、搞科研要有一种毅力。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隐蔽性决定了开展教科研是一件平凡的工作,也是一项见效慢的长效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的《帕夫雷什中学》,被人们奉为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而他称该书是“根据我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事实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上花三个小时,记录平时点点滴滴体会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