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回首汶川,行进中纪念.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首汶川,行进中纪念

回首汶川,行进中纪念   主持人:赵金   嘉宾:林天宏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   陈远忠深圳晚报图片总监,《汶川?记忆之谷》副主编   郭红飞深圳晚报编委,《汶川?记忆之谷》副主编、主笔      白驹过隙,汶川的创痛,已经一年。   “每个细节都让我们牵肠挂肚”――正像今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署名“本刊编辑部”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眼看着,一年就过去了。对于灾区之外的许多人来说,曾经发生的那场灾难就像一个遥远的背景,它就在那里,不曾被忘记,但也并不真切。”   当媒体再次聚集汶川,关注那片逐渐恢复常态的土地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检视一下:我们为汶川留下了什么?我们还能为汶川做点什么?以此,让我们的民族去纪念,或者去忘记。      林天宏:让聆听的人,能够面对遥远未知的路途   赵金:林老师,您好!去年5月28日您和贺延光老师合作发表的《回家》,至今让很多人难忘。在今年的中国青年报“5?12周年特刊”中,您又重返灾区,写了《〈回家〉之后――路》。谈谈您这两篇文章后面的故事和思考好吗?   林天宏:其实,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到灾区采访的前几天,我一直觉得很困惑。   我与摄影记者贺延光负责震区南线的采访(从都江堰到映秀、汶川)。报社第一时间向前方派出的记者数量是有限的,我必须承担起一个日报记者的功能,每天采访和发稿。   艰苦的条件与危险的工作环境倒是其次,关键问题是,我同时也是冰点周刊在前方的唯一一个记者。作为一份以特稿和深度报道见长的周刊,我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寻找一个合适的题材,去做一篇符合冰点定位的稿子。但在那时的采访强度下,显然不可能。   与此同时,我也在追问自己的工作的价值。电视与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海量的信息。报纸的意义何在?   与同行的贺延光老师聊起这个问题。这个中国最著名的摄影记者的意思也是――必须找到一个中青报一直在追求的传统,一个好得能够让人铭记在心的故事。   在那几天里,冰点的主编杜涌涛也在不断地给我打电话,让我把日报的任务暂时停下来,去好好地寻找故事??   而《回家》这个故事,正是在这样一种焦虑的状态中碰上的。   赵金:是什么让您觉得,那会是一个好故事呢?   林天宏: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也一直在思考。   其实,对那时的我来说,这只是一种直觉。当我看见那个背着儿子遗体的瘦弱的父亲时,就像是被雷击中了一样,大脑空白了很长时间。   基于一种常识的判断,作为一个普通人,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可能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会有。   只不过,这样的直觉,还是在冰点长期的训练后才固化下来的。其实,当天通往映秀镇的山路上,有许多记者都遇见了这个父亲,但没有人会想去回头找他们。有很多摄影记者也拍了他的照片,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南方周末》的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南方周末》这次的地震报道,没有找到像《回家》这样的故事,是他们觉得非常遗憾的地方。   所以,我事后也在想,其实灾区里动人的故事很多,可有多少类似的故事没有被记者发现呢?那么,在震区最为紧张的时刻,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在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缺少成熟应对的经验。被面上悲壮的气氛感染,每个记者都在求大求全,想尽可能地了解这场地震的全貌。可是,现在回过头看看许多报道,如果把名字和地点遮掉,有多少稿子是雷同的?又有多少稿子能体现出一家媒体的鲜明特质?   赵金:在后来检视媒体关于地震的报道时,某些记者对受灾者伤痛不恰当的采访,被指为缺乏人文关怀。您在采写这两篇稿子时,有没有这样的顾虑,就是,在采访时询问那些细节时,会不会再次唤醒生者的伤痛?   林天宏:记者这个职业,其实有它的“原罪”,我从来不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只是,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记者在采访中“去揭人家的伤疤”就不好。   大多数正常人,在遇到一些无法排解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倾诉欲,希望有人能够分担。而作为现场的记者,你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倾听者,你是不是一个合适的能够跟他分担心事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回家》中的这对父母,刚遇见我们时,对我们是很冷漠的。即便我们大老远地去找他们,找到了,对待我们的态度也同样冷漠。只是,当你逐渐融入他们的讲述后,会产生一种置换,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如果我是这个儿子,如果我的父亲是这个父亲,我该怎么办?   在采访过程中,这对父母一边说一边哭,我也在哭。回头想想,这种眼泪其实也是一种交流,绝非刻意。但他能感觉得到,这个记者真的是在听他的故事,融入到了他的这种悲伤里头。于是,这样一个合适的倾听者,自然能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我始终不认为,在灾难的现场,记者马上就追问遇难者家属种种情况,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尤其在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当寻找一个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