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感官评价 C 第1章 概述PPT
食品感官评定Sensory Evaluation of Food;第一章 概 论;;; 垃圾食品为什么有市场?;一、食品感官评定概念;安全
高质量(高品质)
有营养、有益健康
美味可口;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或分析) 是利用人体感官对食品进行分析鉴别的方法,即利用人体五官的感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对食品的各项指标如色、香、味、硬度等做出评判,并用符号或文字做试验记录的数据,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通常常包括四种活动;二、感官评定的历史
1a.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军需食品的研究。;1b.现实中“专家”存在的缺陷。;2.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方法研究,同时高校开设食品感官评定课程。;3.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国际上对食品与农业、能源危机、食品组成与原料价格、竞争及全球化市场的关注,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感官评定提供了发展机会。 ;4a.(普通产品)一种新产品的推出是否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欢等。;4b(功能食品)功能食品在保证特定营养的同时必须兼顾食品的风味。
胶原蛋白
苦荞产品
减肥产品(脂肪替代品);4c(伪劣食品)不法商家弄虚作假,欺诈消费者
欧洲马肉冒充牛肉
勾兑葡萄酒
人造假鸡蛋;;中国对食品感官评价的态度变化
1.食不果腹,无暇顾及阶段(1960s-1990)
2.追赶世界潮流,起步阶段(1990-2000)
3.片面追求客观,停滞不前(2000-约2007)
4.融入世界氛围,新的热潮(约2007-现在);三、感官评定的生理学及心理学观点 ;食品是一种复杂刺激来源 ; Fechner试图通过测量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 (just-noticeable-difference,或 JND),建立起一种感觉的测量单位。
S=klgR
式中 S为感觉的强度;k为一个常数;R为刺激的强度。;精神物理功效定律(psychophysical power law) ;注意事项1
心理学在我们对产品评定过程的认识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如果就此认定感官评定仅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部分是不正确的。 ;注意事项2
使用一种不是很完善的标度并不等于会得到无效的结果,而且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四、食品感官评定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关系
1.感官评定的特点
食品感官分析是在食品理化分析的基础上,集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的知识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靠,而且解决了一般理化分析所不能解决的复杂的生理感受问题。
与传统意义上的感官评价不同,现代感官分析逐渐引入了生理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使得结果分析快速而准确。
食品感官分析也是一门测量的科学,像其他的分析检验过程一样,也涉及到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性。
注重于评定员的综合结论 (个人不是集体,个人组成集体);2 理化分析与感官分析相辅相成 ; 食品感官鉴评在新产品的研制、食品质量评价、市场预测、产品评优、顾客心理研究等方面也都已获得了广泛应用。
;新产品的研制;食品质量评价;市场预测;产品评优;食品感官分析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学、生理医学、仿生学的发展,新近开发的电子鼻、电子舌就是例子之一。
现代感官分析技术尽量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向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该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六、感官检验的基础和一般任务
① 明确目标和任务;
② 确定项目计划;
③ 具有专业人士参与;
④ 具有必要的实验设备;
⑤ 具有运用所有实验方法的能力;
⑥ 合格的品评人员;
⑦ 标准、统一的品评人员筛选程序;
⑧ 标准、统一的品评人员指导程序;
⑨ 标准、统一的实验要求和报告程序;
⑩ 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
11 正式操作程序/步骤。;六、感官检验的基础和一般任务
(1)项目目标的确定
(2)实验目标的确定
(3)样品的筛选
(4)实验设计
(5)实验的实施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果;七、感官评定发展趋势
(1)尽量结合不同的仪器测试与感官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且在相关性的结论上越来越注重统计概念,注重多重相关研究有普遍化的趋势,注重整体感觉;
(2)发展更符合人类感官系统机制的仪器;
(3)在气味或风味研究的部分,气相层析嗅闻技术的应用有普遍化的趋势;
(4)在气味、味道与风味的研究中,时间-感受强度(TI技术)研究也逐渐普遍化。;八、有关感官评定的标准;九、相关参阅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健(最终图解)PPT.ppt
- 题义公禅房PPT.ppt
- 题班会:告别陋习,走向文明PPT.ppt
- 颈椎病初期x线诊断方法PPT.ppt
- 颈 部-局部解剖PPT.ppt
- 题目含义作用PPT.ppt
- 预防食物中毒培训模版090907PPT.ppt
- 颌面部神经之面神经PPT.ppt
- 颈肩病的中医防治与康复PPT.ppt
- 颜色 (NXPowerLite)PPT.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