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根本回归社会原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教育根本回归社会原型

道德教育根本回归社会原型   [摘要] “社会”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人有饭吃,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社会原型;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作者简介] 毕世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人最原始的宗教――吃饭教      中国社会自从三皇五帝以来,就一直是农耕文明社会,而当下却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初级阶段,这个过渡,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明转型,正是这个文明过渡,把我们这个时代和好几代人,都陷落在了既不能固守农业文明道德,也不能遵守工业文明道德的峡谷中。因为,农耕文明完全依靠土地和粮食,现在的人,不能完全依靠土地和粮食,工业文明又没有完全形成,工业文明的道德体系当然也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一个契机是,中国人既没有经历过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文思想洗礼,也没有完成启蒙运动那样的革命,这意味着,中国人还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体系。换句话说,中国人还不是现代化的人,在道德观念上,还处于某种封建主义状态。在生活上,中国人仍然处于“为了吃饭而活着”,或者,“活着是为了吃饭”的生态中,这是中国最原始的宗教――吃饭教。一切教育也都是为了吃饭,一切都围绕吃饭说话。   社会的原型原来就是道德教育      学术研究的一个本源是摸原型,据说社会是进化的,社会进化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社会”是啥意思了。“社会”这个词,在今天的意思大致是“天下”、“国家”、“时代”、“世界”等涵义,而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社会”却是一个带有道德涵义的词,或者,社会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社会,具有名词和动词二重性。   中国的农耕文明主要依靠土地和粮食过日子,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社稷”之“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谷神,在所有的神灵中,这两尊神灵和人的关系最亲近。人敬他们,供奉他们,祭祀他们,娱乐他们,给他们唱戏,形成了社日。古代逐渐形成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即春天的社日是为了祈求神灵下雨,春雨贵如油,催发禾苗成长;秋天的社日是为了酬谢神灵,禾苗已结果实,五谷丰登,人才会有饭吃,才会活下去。   历史上不少诗人对社日都有灿烂的感情,古代关于社日的诗文很多。   项安世诗中写道:“父老共倾同社酒,儿童齐唱牧牛歌”,老年人和儿童在社日里都沉浸在一时的幸福中。   张演的《社日》诗是这样渲染的: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而杨万里的《观社》诗,则把乡农社日的欢乐,高抬为可以鄙视王侯将相: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渠侬一饷癫。      读过点古希腊文字的人,大概容易将社日和希腊人的酒神与狂欢联想在一起。不过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道德是克制的,不太容易狂欢,而且老年人和儿童在一起,老年人自重身份,在晚辈面前,甚至不得不装出几分道貌岸然的样子。   社日活动,实际上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社神,就是土地神。要说还有,那就是组织社日活动的人,就是地方长老――长老不一定是年龄大的人,读书人、有家族背景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有德行的人、年长的人、辈分高的人,都可以是长老,也就是地方士绅,他们就是当地的道德权威。所以,地方长老或者地方士绅,虽然不止一个,但在人格上可以算作一个人。古代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是“皇权不下乡”,即皇帝的权力,止于县这一级。县以下的乡村,依靠地方长老的道德教化,政府不会派“干部”到乡村来治理。乡村的治理依靠的是地方士绅,地方士绅对乡村的治理,主要是道德约束,因为大家都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地方士绅不是“国家干部”,“不领国家工资”,完全依靠自己的道德身份规范地方人民;另外一个治理智慧,则是家族伦理,一个地方有一个或者几个家族,每个家族都立族规和祠堂,既笼络族人,保护族人,又威慑族人,这些族规都是伦理的和道德的。这样,就形成了地方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最上端是长老,最下端是年幼者,社会清明就以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为标准。“地保”“甲长”“里长”一类的“乡长”“村长”,多听命于地方长老,实际上,有势力的家族都不屑于子弟去当“地保”“甲长”“里长”一类的跑腿人。这样,地方长老就具有民间神灵的精神,他们要教化人民。在社日活动中,大家聚会在一起,这是一个有礼有序的活动,按照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进行。这是“社会”的原型。   总而言之,社会是由“神”和“人民聚会”形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场景。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