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经消逝却难以忘怀仪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已经消逝却难以忘怀仪式

那些已经消逝却难以忘怀仪式   很多仪式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简单,很多父辈母辈当年毕恭毕敬去履行的仪式,如今已经被看作老土的表现,而当年结婚家里必备的缝纫机,现在早已经没有人去关心了。但是那些繁琐的仪式曾经真的存在过,很多人也都按部就班地去履行过,而我们想要再知道这些细枝末节,也只能从老人们的回忆中去捕捉一点点线索了。      60年代――别人的婚礼   白玉茹女69岁退休   我参加过很多婚礼,从60年代我还小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仪式真的改变了很多。   我记得我小时候参加的婚礼叫做革命婚礼,跟现在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婚礼和婚宴都是以亲朋好友为主,但是那个时候的婚礼多半都是以单位上的同事和领导为主,基本上是不邀请亲友参加的。一般都是在单位上的小礼堂或者会议室里面举行,也不会有婚宴,都是一些革命同志来参加。领导在婚宴上占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一般都是领导做证婚人(其实这一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婚礼上也没有什么司仪,一般都是领导来主持,说的大多都是“希望两位同事结婚以后共同进步,继续革命”之类的话。   那时候的婚礼很朴素,不穿婚纱的,而是穿职业装,新娘子也不化妆,辫子上扎两根红绸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结婚现场的布置也比较简单,用彩纸、塑料花稍微布置一下,看起来喜庆一点,再摆点水果和花生瓜子糖。至于参加婚礼的同事也会送一些礼物,但是都是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这类的礼物,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别在新人的身上。然后就是表演节目,唱一些革命歌曲之类的。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太严格的闹洞房,新人在婚礼上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接吻,都是用比较含蓄的方法,比如说吊一个苹果或者吊一块糖,两个人同时吃,也就是取“同甘”的意思,含蓄地表达接吻,但是一般来说都是不太好意思的。婚礼到这里基本上也就算是结束了,没有现在婚礼那么热闹,中午完了还有晚上,婚礼上可以大家一起娱乐,讲讲恋爱史什么的。   那个时候要想结婚就必须先要双方单位开证明,证明对方的家庭出身、家庭背景、政治面貌,家里的兄弟???妹有多少,是一件很程式化很严肃的事情,不像现在很多婚礼搞的很娱乐。   70年代末80年代初   ――自己的婚礼   刘鸿妤女53岁中学教师   我是1984年结婚的,结婚之前没参加过什么婚礼,因为我的老家不是当地的,所以很多亲戚结婚都没有机会参加,所以只能说说自己的婚礼。   我们那时候是要送订婚礼的,男方给我的是一身毛布料、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还有一个女士皮包,比较小的那种,米色的。拿了订婚礼之后,我妈妈也要回礼,因为家里都是在学校上班的,所以回的礼就是一个提包、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一共是4样东西。其中有一样我实在记不起来了,反正就基本上是这个范畴内的东西,就是表示鼓励对方还是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   那时候结婚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很多,我们叫“16条腿”、“3转”,是很俗的叫法。16条腿就是按照家具的腿来算,要有床啊柜子啊之类的,凑够16条腿。3转就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3个都是靠转来工作的嘛。   那时候不怎么给红包,亲戚来参加婚礼都是送一些比较实用的生活用品,被面、盆子、暖壶之类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送一对,不能送单个,寓意成双成对嘛。但婚礼上有一个新娘子认亲的环节,是要给红包的,认一个男方家里的亲戚,就能拿一个红包,不过跟现在的红包没法比,一个红包最多的是10块钱,一般就是两块钱。除了这些还有一个仪式,就是要给毛主席像三鞠躬,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可以说那时候的婚礼跟现在相比还是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司仪,也不会经历太长的时间。我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婚礼光是在吃午饭之前就有很多节目,可能都要用个一两个小时才能结束,场面也隆重了很多,都是在饭店酒店,很多跟两个人结婚没什么大关系的仪式也都取消掉了。      80年代 隆重的葬礼   黄芸女55岁退休   现在的婚礼比以前复杂了,但葬礼要比以前稍微简单一些,很多环节都已经慢慢消失了。80年代的时候在成都周边,葬礼是很隆重的,老人葬礼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年轻人的婚礼。   老人年纪大了,身体难免不好,但是只要是神志清楚的,都不愿意在医院里走,而是要回到家里,在亲人的守护下离开。一般情况下,直系亲属是万万不能缺席葬礼的。老人一旦离世,守在身边的亲人就要边哭边放鞭炮和烧纸钱,邻近的人听到声音之后也要带着纸钱、鞭炮和花圈来吊唁,除了吊唁还要帮助丧家料理丧事。   抬丧、守灵、招待客人、记账、采购,都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根据身体情况和性别进行一定的区分。抬丧的必须是青壮年男子,守灵的是死者的子女,每班安排4个人,白天多为妇女,晚上是男子。记账的人则负责记录前来吊唁的宾客所送的礼金与礼物,两人负责记账,都是丧家信任的人,一人登记,一人管钱。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