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学术及文学生态.docVIP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学术及文学生态.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学术及文学生态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学术及文学生态   摘要: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当时学术与文学的生态及消长。   关键词:西汉;《盐铁论》;学术;文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2-0102-10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编次整理而成的政论性著作。对于此书的研究,以往关注最多的是其蕴含的经济思想与儒法之争。近年来,对于该书语法、成书时代、版本、引书诸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例如,学术论文有曹道衡的《与西汉学》、黑琨的《成书时间考》、周学峰的《的版本流变及研究综述》、龙文玲的《引书用书蠡测》等;专著则有王永的《研究》,龙文玲正在进行《盐铁论》的文献研究的工作。本文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开论述,分析该书出现之前的经济、历史、学术背景与文化风尚,以及该书产生之后对西汉后期学术与文学撰作的影响,从而把握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学术、文学消长的关系。《盐铁论》虽出现在汉宣帝时期,但其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完全可以上溯至汉武帝初期。该书的出现,既是对此前学术、文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政策的历史性总结,也是对以后各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政治性宣言。《盐铁论》是西汉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当时各项政策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见证。   一、汉武帝前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学昌盛   研究《盐铁论》,不能忽视西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个话题又离不开对《盐铁论》产生之前、汉武帝登基之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经济转型的综合考察。   汉初,高祖初定天下,接战国轻农重商之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为了提高社会重农风尚,汉高祖采取了限制商贾的严厉措施。其后,商贾之律虽然稍有松弛,但商贾子弟依然不得入朝为官。即便如此,轻农重商的风???依然非常严重,所以《汉书·食货志》称:“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根据当时这种“背本而以末,食者甚众”的现象,提出了“蓄积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汉文帝亲自参与农桑之事,并多次下诏,提倡农业。汉景帝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并对那些重商的官吏,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在这种以农业发展为本的时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到汉武帝初期,开始出现了经济的繁盛局面: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即“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生活的安逸必然带来思想的多元,尤其是以“守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思想发展的主动诉求。学术的繁荣往往与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司马迁即称,在汉武帝初期,“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义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这种学术思想的出现,与当时的经济政策有关。汉武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在儒家学者看来,帝王重视农桑之事,往往是明主求贤、重儒思想的表现。董仲舒云:“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同时,汉武帝采取的很多劝农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好转,社会上从上到下逐渐形成了生活奢靡的不良风气。甚至在武帝即位初期,在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同时,这种风气就已经悄然出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是西汉社会士风、世风发生变化的重要关节点。桓宽《盐铁论·国疾》称:“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救匮》亦称:“文、景之际,建元之始,大臣尚有争引守正之义。自此之后,多承意从欲,少敢直言面议而正刺,因公而徇私。”而这种风气的转向,对社会风俗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并且是不容易纠正的,此即《盐铁论·救匮》所言“九层之台一倾,公输子不能正;本朝一邪,伊、望不能复”之意。   正《盐铁论·国疾》所谓“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