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与殖民文化中生存忧患和焦虑.docVIP

《米格尔街》与殖民文化中生存忧患和焦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格尔街》与殖民文化中生存忧患和焦虑

《米格尔街》与殖民文化中生存忧患和焦虑   [摘要]在《米格尔街》这部小说集中,奈保尔深切关注了处于生存焦虑状态下的个   体,描述了个体在殖民地社会下的彷徨与苦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揭示了殖民文化中的   普遍焦虑,表现出他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刻关注。   [关键词]奈保尔;米格尔街;殖民文化;生存焦虑   [中图分类号]17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5—0118-04   在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出生于北美   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获奖,从而成为21世纪   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是位多产的作   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已出版了30多   部著作,主要包括小说、游记、书信集等;囊括了几   乎所有的文学大奖: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   奖、霍索登奖、史密斯奖、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和   诺贝尔文学奖等。并于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   士,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英语作家”、“加勒比海英   语文学之父”。   发表于1959年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   (Miguel Street)是奈保尔的处女作,出版当年即获得   了毛姆短篇小说奖,这一起点“极有高度”,它甚至   被有些评论家认为“兆示了他四十多年后赢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这一至荣”。瑞典文学院在2001年   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也特意提到了《米格尔   街》,认为该作品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契诃   夫式的幽默风格和特立尼达民间克里普索(calypso)   小调糅合在一起,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作家和街   头生活作家的地位。”   这部小说集里共收集有17篇短篇小说,在这些   作品中,奈保尔以他的理性和沉思关注着“人”,关   注着人的存在状态。从《博加特》、《叫不出名堂的   事》到《乔治和他的粉红房子》、《择业》、《懦夫》,再   到《曼门》和《海特》,这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   精心地编织出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市井社会一幅幅   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画卷。奈保尔以他冷峻的笔调   描绘着在这条贫窭、苍???的大街上的人们的生存诸   相,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个殖民时代的生命个体   的悲哀与困惑,深刻地揭示了殖民文化给特立尼达   普通民众带来的生存焦忧。   一、贫穷中的挣扎   现代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最真实的存在状态是   处在苦闷、绝望等情绪下的存在,人生的意义正是由   人的焦虑感所构成的。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几   乎无处不在,对人类来说,存在状态即是焦虑之源。   而对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米格尔街”来讲,生存的焦   虑就来自于贫穷,尽管那不是他们的期待:   米格尔街上的奇迹之一,就是街上没有一   个人挨饿。假如你坐在桌前,拿出一支铅笔,铺   开一张纸认真地计算的话,你不可能找出一人   挨饿。我是在米格尔街长大成人的,我可以向   你保证,没有一个人挨饿。也许他们挨过饿,但   我从没听人说过。   这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儿童的想象,在他的眼中。   这个世界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米格尔街上不存在什   么麻烦和痛苦,也不存在饥饿与贫穷。然而现实的   殖民地与他的理想总是形成那么强烈的反差。奈保   尔用冷峻的笔法,给人们呈现了这样的一幕幕:大人   们为了养家可以去偷,甚至去卖身;垃圾车夫埃多斯   竟然成为街上人人羡慕的对象,只因为他可以在收   垃圾时不时捡回“好东西”:鞋、收音机、茶杯及钉   子等等;孩子们则向美国大兵伸手乞讨,再将讨得的   巧克力、口香糖卖出去,成为埃多斯一样的“上流人   物”成为他们的远大理想。在米格尔街,生存事实上   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臭水沟、牛栏、旧房子   等构成了小说人物生存的背景,面对苦难,街上的居   民们像牲口般默默地承受和挣扎;那些为了生存无   奈选择出卖肉体的妇女(《母亲的天性》);那些在贫   穷和空虚无聊中只知酗酒、打架乃至去偷的男人   (《叫不出名堂的事》);那些在贫民窟里渴望成为   “人上人”而幻想又最终破灭的孩子(《择业》)……   难能可贵的是,奈保尔在一系列小说中,并没有   照相机式地记述这些穷苦中挣扎的群相,而是从人   性的角度出发,细微刻画了这群贫穷者的内心世界,   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追求和焦虑。《母亲的天性》中的   主人公劳拉,共和七个男人生了八个孩子。她外形   “粗鄙”“强悍”,为了生存,她“泼辣”,用一系列超乎   女性的姿态行事。然而,她有着母亲的天性,其内心   深藏着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减少“多添一张嘴”的压力,实现“不想让孩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