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语法化与复活.docVIP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语法化与复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语法化与复活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语法化与复活   摘 要:“枚”在汉语里是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近代汉语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使用范围狭窄,多用于书面语,但是近来又有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呈现“复活”的新现象。其语法化与复活的原因是量词“枚”和名词选择的认知理据、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和网络媒体的发展。   关键词:量词 枚 语法化 复活   量词丰富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汉语中量词数量丰富,用法灵活。但量词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独立存在的词类,绝大多数量词都是由其它词类语法化而来的,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体现了语言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是语言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的一种体现。“枚”在汉语里是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近代汉语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使用范围狭窄,多用于书面语,但是近来又有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呈现出“复活”状态。本文将通过量词“枚”的语法化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其历史演变和复活的原因,以期对量词“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   一、量词“枚”的语法化过程   (一)“枚”的历史演变   “枚”在最初是普通名词。《说文·木部》:“枚,榦也。可爲杖。从木从攴。”《诗经·周南》:“伐其條枚。”其本义是“树干”,并非是今天所说的粗粗的树干,而是指细小的树枝。例如:   (1)枝曰条,干曰枚。(《毛传》)   (2)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杜甫《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模式。隐喻的工作机制之一就是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束定芳,2003)。“枚”的本义“树干”的特点是小而细长,从这一点出发,“枚”又引申出其他的义项,如“小木条、马鞭子”等,这些引申义都与它的本义所指称事物的形状特点具有相似性,都有[+细长状]的语义特征。例如:   (3)引申为衔枚之枚,为枚数之枚。(段玉裁《说??解字注》)   (4)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诗·豳风·东山》)   (5)左骖迫,还于东门中,以枚数阖。(《春秋左传》)   也正是由于“枚”的这一特点,在上古时期,它又常常被用来作为计数工具和长度单位广泛使用,这时已经初具量词的特点了。例如:   (6)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尚书·大禹谟》)   (7)十分寸之一,谓之枚,部尊一枚,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考工记》)   从汉代早期文献,特别是一些出土的汉代简帛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枚”不仅是非常典型的量词,而且表现出了泛化的趋势,所计之物有动物、植物、器物、衣物、书籍等。例如:   (8)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吴越春秋》)   (10)雙,鸟一枚也。(《说文·隹部》)   (11)面衣一枚,黄单绔一枚。(《居延新简》)   (12)买狗四枚。(《居延汉简》)   (13)车荐竹长者六枚,反苛三枚,车荐短竹三十枚。(《居延新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枚”的量词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广泛地用于事物和动物,也可以用于人,但用例不多,几乎成了一个使用范围最为宽泛的量词。例如:   (14)有石碑一枚。(《洛阳伽蓝记》)   (15)献,貂皮四百枚。(《魏志·陈留王纪》)   (16)我棺中可著百张纸、笔两枚。(《魏书·昭成子孙传》)   (17)仆有剑一枚。(《魏文帝·送剑书》)   (18)妃手中先握枣十枚。(《真诰·运象篇》)   (19)雨中有小儿八九枚,堕于庭前。(《述异记》卷下)   (20)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王梵志诗《贫穷田舍汉》)   随着汉语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后,“枚”在充当了一段宽泛的量词角色之后,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用法被新的专用量词或“个”所取代。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枚”来称量的事物的特点为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等。这说明,量词“枚”的本义所具有意义特征又显示出一定的回归倾向,因而使它的使用范围相应地缩小了。例如:   (21)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西厢记》)   (22)知道的第一个名人是李宁,1984年奥运会体操比赛上,他赢得六枚奖牌——三金二银一铜。(北大语料库CCL)   (23)繁殖期内,绿头鸭每窝产卵7至16枚,由雌鸭伏孵。(北大语料库CCL)   (24)一个成年人体内约含铁3克,相当于一枚小钉子的重量。(北大语料库CCL)   (25)60年代中期,我国研制出第一枚运载火箭。(北大语料库CCL)   由此可见,量词“枚”的形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随着量词在语义功能上专指特性的日益增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