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北朝释宝亮涅槃学说
南北朝释宝亮涅槃学说
摘要:宝亮以真如神明本体为涅槃之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槃,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生死与涅槃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宝亮还指出神明本具解用,众生本具神明,也潜具解用,待本体呈现,神明解用在涅槃境界中一体呈现。此神明解用已具心性形态,使得中土涅槃学由本体之学向心性之学转向。
关键词:神明妙体;涅槃;正因佛性;缘因佛性;解用之心;中道
中图分类号:B323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114-007
释宝亮,本姓徐,生于宋元嘉之世,早年随道明法师习学佛教义学。后至京师,居中兴寺,与名士袁粲频有往来。后者修书与道明法师称赞宝亮:“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1]271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后移憩灵味寺,讲说《大涅槃经》等经书,盛于京邑,僧俗弟子达3000余人。梁武帝奉佛,以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天监八年,令僧亮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武帝为之制序。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敬营福业。天监八年十月卒于灵味寺。
宝亮是南北朝涅槃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受魏晋以来玄学及佛教本体论的影响,提出了神明妙体为涅槃体性、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涅槃的学说;同时,又吸收佛教般若学的性空思想,提出涅槃与生死没有定性(空),实相理同,生死涅槃本来无二。宝亮还指出,涅槃体性具有神明解用,众生本有涅槃体性,本来潜具神明解用,只是隐而不显,待断尽烦恼,本体呈现,神明解用方能一体呈现。此本体所具之神明解用已具心性形态,是一种超验心,它的呈现离不开圣人刹那闪现的缘因解心(现实心),或者说,正因佛性须缘因佛性之助方能呈现,得证涅槃。宝亮的涅槃学说代表了中土般若学向涅槃学研习的转向,他的涅槃学说并非简单地介绍印度《大涅槃经》的涅槃思想,而是融会了魏晋本体之学与印度佛教中观学、涅槃学,加以创新的结果。宝亮的神明解用概念的提出,也带有传统儒家心性之学影响的痕迹,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一、神明妙体,佛果之???
魏晋以来,般若学倡言诸法性空之说,以圣人体证诸法性空为涅槃。作为中土涅槃学派的重要代表,宝亮明确认识到,仅说性空并不足以表述涅槃,在性空背后尚有真如妙体,而所谓大涅槃,不过是圣人对此真如妙体的证显状态。
《大涅槃经集解》卷一载宝亮关于涅槃体性的论述,曰:
夫至灵幽寂,体逾有无。凝照虚湛,妙过数表。其旨绝于生死,超有为于言境。故大觉垂悲,以被苦为本。但群品根异,则教成五别。……所以先开方便之说,资今圆常之旨也。众生既蒙昔教以习心,便稍涉虚以入道,体常无常,二轮双彻,鉴生死为不有之有,涅槃为不无之无。……故今教之兴,开神明之妙体也。辨生死以二苦为本,明涅槃以常乐为源。妙质恒而不动,用常改而不毁,无名无相,百非不辨。[2]378
这段话交待了涅槃的体性。涅槃是虚静湛一的,并有照智之功,它超越了有无,没有生死,超越于有为言意之境,显然这是一种常住妙有。在宝亮看来,小乘教与般若空教,都是逐步引导众生趋向于妙有涅槃的方便法门。众生经由小乘教和般若空教,最后由《大涅槃经》的启发,才了知生死无常、涅槃是常,契入佛教终极大道。《涅槃经》教旨即是阐明涅槃妙体即是神明。神明妙体的特点是“质恒而不动”,但其功德大用“常而不毁”。神明无名无相,百非不辨,众生本来具有,无欠无缺。神明也即是佛性,它在阴入界,又非阴界所摄。宝亮说:
佛性虽在阴入界中,而非阴所摄者,真俗二谛乃共成一神明法。而俗边恒阴入界,真体恒无为也。以真体无为,故虽在阴,而非阴所摄也。体性不动,而用无暂亏。以用无亏,故取为正因。若无此妙体为神用之本者,则不应言虽在阴入界中,而非阴入所摄也。故知理致必尔矣。[2]465
真体者,即涅槃体性神明妙体。真体无为,“恒而不动”;俗边恒阴入界,是有为。真体虽在阴入界中,但不为阴入界所摄。真体有无边神用(功德),倒转于众生因位,体性恒而不动,神用则隐而不显,但用无暂亏。神明妙体潜具神用,并不是现有果用,如果没有神明妙体为潜在的神用之本的话,就不能说在阴入界中非阴入界摄。
在宝亮看来,神明妙体即人人本具之佛性,所谓成佛证涅槃,就是指见神明妙体,神明显现即得涅槃。宝亮有时也以神明潜具之神用(解用)为正因佛性,实则与以神明妙体为正因佛性,原为一义。
众生本有的神明妙体,或称佛性我,不同于外道神我。宝亮就说:“次明后倒也,虽说有我,无有佛性,但计神我为我,不说佛性我也。”[2]447计神我者乃是有我论的邪见,也即以生死我为实有我(实物)。而神明妙体、佛性真我,本是非有非无,原非实物。宝亮说:
佛性非是作法者,谓正因佛性非善恶所感,云何可造?故知神明之体,根本有此法性为源。若无如斯天然之质,神虑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