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军垦之歌背后故事
揭秘军垦之歌背后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的军垦活动中,诞生了大量的歌曲。这些军垦歌曲丰富了军垦官兵的生活,鼓舞了军垦官兵的士气,有的甚至传唱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祖国西北边陲的颂歌《新疆好》
1949年9月,西北野战军10万官兵,一路西进,解放了新疆。新疆的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幅员辽阔,人口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真正是地广人稀。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广大农村更是异常贫困,平均每3户农民仅有一头耕畜,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进疆部队要想就地解决近10万大军的粮饷问题绝无可能。
屯垦戍边是我国古代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社会,促进边疆发展的有效措施。党中央和毛泽东借鉴历史经验,做出屯垦戍边的重大决策。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组织新疆驻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粮饷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开发南泥湾功绩卓著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被毛泽东点将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王震在飞往新疆的飞机上,兴奋地赞叹:“我们祖国真大啊!”并想起进疆前毛泽东在西柏坡对自己说的一席话:“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一万多倍……当年左宗棠曾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左宗棠),把新疆建成美丽富饶的乐园。”王震暗下决心,要把新疆建设成第二个南泥湾。
王震率领全军将士,点燃了开垦荒原的熊熊烈火,经过一年时间的起早贪黑,忘我的辛勤劳作,战士们吃上了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在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厂房,基本实现油料、蔬菜和粮食自给的奇迹。但是建设新疆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为了宣传新疆,号召和动员全国知识青年来新疆屯垦戍边,王震有感于当年南泥湾大生产时歌曲《南泥湾》对将士的鼓舞,决定组织创作歌颂、赞美新疆的系列歌曲,遂邀请早年相识于延安的老朋友、著名作曲家刘炽来新疆参观游览,并安排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的马寒冰接待、陪同。
刘炽和马寒冰是在延安就熟知的老朋友,现在骤然相聚于风光迤逦、民风独特的塞外边陲,自然是分外欣喜。两人回首峥嵘岁月,共话当前新疆巨变,不禁激情难抑。这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躺在床上的马寒冰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绪仍在驰骋,王震率领兵团战士肩扛背驮、披荆斩棘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像过电影似的交叠浮现在脑海。他心潮澎湃,翻身而起,拿出纸笔,在他非常熟悉的一首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歌的基础上,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新疆好》的歌词: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麦穗金黄稻花香啊,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弹起你的冬不拉啊,跳起舞来唱起歌。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
第二天,刘炽起床后,看到这个歌词,引起强烈的共鸣,立即为之谱了曲。《新疆好》与马寒冰、刘炽在此期间合作完成的其他歌曲,统称为《边疆战士大合唱》组歌,一共是7首歌,其中《新疆好》是第3首歌。后经新疆军区文工团的演员们排练演出,尤其是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新疆好》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天山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当时号召各地青年男女支边的最有力的宣传动员令。
“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草原之夜》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曲于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音乐教材。这首被誉为“东方的小夜曲”的歌曲创作于1959年,由时年21岁的田歌作曲,张加毅作词,并成为描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主题曲。
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受了拍摄大型纪录片展示新疆屯垦戍边的任务后,导演张加毅带着包括年轻的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新疆,来到戈壁沙滩可克达拉。他们被兵团战士战天斗地,忘我战斗的精神所感动。为了节约布料,战士们带的帽子都没有帽檐,衬衣没有领子,没有袖子。标准的军衣口袋是4个,兵团战士就减成两个。吃的是苞谷面,住的是地窝子,每天挑灯夜战,劳动都在十四五个小时以上。荆棘丛生,野兽都没有走过的地方,军垦战士用自己手搓的绳索,用自己制作的工具,披荆斩棘,筑了公路,挖了河渠。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拿镐,硬是把千里戈壁沙滩变成了塞北好江南。
张加毅觉得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战士都是特殊材料打造的,他们是无坚不摧的一支钢铁部队,战士们气壮山河的气势,使得他定名的《绿色的原野》纪录片画面宏伟壮观。他一直在思考给这部纪录片配上一支什么基调的主题曲才相宜?他要求这个主题曲既能反映战士们不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