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科发资 〔2017 〕298 号附件6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
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表环境及地球系
统功能全球尺度的变化。全球变化已经并将持续影响着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
和外交问题。妥善应对全球变化,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为大
幅度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观测、分析、模拟能力,取得国
际学术界公认的重大成果,为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
谈判提供科学支撑,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
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气象局、海洋局、
环保部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实施
方案。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发挥优势,突
出重点,整合资源,在全球变化领域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
批原创性的成果,增强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提升我国全球变化
研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
— 1 —
供科学支撑。重点关注以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全球变化关键
过程、机制和趋势的精确刻画和模拟,全球变化影响、风险、减
缓和适应、数据产品及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专项实施方案部署5 方面的研究任务:1.全球变化综合观测、
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2.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
和动力学机制研究;3.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4.全球变
化影响与风险评估;5.减缓和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转型研究。
2016-2017 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围绕以上5 方面
主要任务,分别立项支持了29 个和24 个研究项目。根据专项实
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2018 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
点专项将围绕全球变化关键过程、机制和趋势;全球变化影响、
风险、减缓和适应、数据产品及大数据集成分析;地球系统模式
研制;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等方面继续部
署项目,拟优先支持12 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
支持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
同时支持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
优继续支持。国拨总经费2.1 亿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
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
— 2 —
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
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
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 年。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 个,
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6 个以内。本专项不设青年科学家项目。
1. 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
1.1 全球能量循环和水循环关键参数的立体观测与遥感反演
研究内容:全球陆地与大气能量和水循环关键参数观测数据的
综合集成与遥感反演模型研制;基于多源数据的全球能量、水循环
关键参数提取和处理技术、产品生成系统研发;(应用自主全球参
数产品的)改进水循环模型和气候模型模拟能力诊断试验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融合多源数据的全球能量、水循环关键参数
的反演算法和反演模型;研制全球陆地和大气能量、水循环关键
参数产品和典型区观测数据集,包括:地表粗糙度、地表短波辐
射、地表长波辐射、地表显热与潜热、表层土壤温度、地表蒸散
发、土壤水分、雪当量、大气中总水量及各分量(固态,液态和
气态)、大气温湿度垂直廓线、降水、地表和地下水动态、海洋盐
度、海冰和极地冰盖分布等。这些参数产品覆盖全球、时间跨度
超过5 年,时间分辨率为10 天,空间分辨率为25 千米,具有可
检验的显著改进水循环模型和气候模型的作用。
以上算法、模型和数据产品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公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