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概述故事情节,熟读、翻译课文; 2.指出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特点; 3.指出文中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4.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以及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和氏璧的故事导入。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但他从此更加发愤著《史记》。 2.了解《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3.阅读传记类的作品,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从抓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入手,对作品整体把握。 从抓文言基础知识与朗读入手,积累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 从抓各课最主要的表达技巧入手,对作品进行鉴赏。 从抓人物的品质入手,对作品进行现代审视。 三、整体把握 (一)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要求能体现刺秦的过程,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缪公(mù ) 避匿(nì) 缪贤(miào) 汤镬(huò) 虽驽(nú) (二)课堂探索: 探究本文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第一部分(1~2): 廉蔺简介 第二部分(3~13 ): 完璧归赵。 第三部分(14~16 ):渑池相会。 第四部分(17~21 ):负荆请罪 提问一: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 结构精巧,详略得当。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刻划了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品格。在三件事中,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 提问二: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探究文意: 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概述故事。 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①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②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局部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一小部分,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二人矛盾伏笔。 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