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交换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一是魏晋南北朝之
前的音乐文化交流情况,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魏晋南北朝
之前的音乐文化交流,根据史料推测及神话传说可推溯到商纣王及西周穆王时期。
之后,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交流,始于秦汉时期。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
使了西域音乐陆续传入中原。此时中原与东邻、南邻的国家也有一定的音乐交流。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情况。这一时期,社会动
荡、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随着西北民族的内迁,鲜卑、
龟兹(Qifici,今新疆库车县)、疏勒、西凉、高昌等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及天竺、
安国、康国、高丽、悦般等外国音乐,陆续传到中原地区,并长期流行。其中以
龟兹乐最具代表性,对中原音乐的影响也最大。随着外来音乐的涌入,带来了大
量外族乐曲、乐器。西域音乐虽然在汉晋时期已东渐,但真正东流还是北魏以后
的事情。继汉代已传入中原的琵琶、竖箜篌等胡乐器外,五弦琵琶、凤首箜篌、
筚篥(hi11)、箫、羯鼓、答腊鼓、鸡娄鼓、都昙鼓、毛员鼓、铜拔、贝等新的西
域乐器也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几乎使用的都是西域乐器。西域音乐的东渐,不
仅极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北用时龟兹乐人一苏祗婆将
龟兹“琵琶七调”理论传到中原,并对中原音乐产生影响。南北朝时期不仅是大
量的西域乐舞艺术涌入中原,也有许多西域音乐家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原,他们
在内地长期从事音乐舞蹈活动,对传播丰富多采的西域乐舞作出很大的贡献。
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的影响与意义。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空
前的繁荣。隋代确立了七部乐、九部乐体制。唐代的宫廷燕乐最初时完全继承了
隋代九部乐,后来发展为十部乐,唐玄宗时还根据表演方式的不同,将音乐分为
坐部伎六部和立部伎八部。同时,唐代燕乐中还有大曲、法曲、散曲、鼓吹乐等
重要的表演形式。与燕乐的繁荣相比,雅乐逐渐被重视现实享乐的统治阶级所抛
弃,逐渐走向衰微。隋唐燕乐的繁荣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乐东渐的影响分不开
的。隋唐燕乐内容广泛和形式多样,其中少数民族(含外域)音乐占相当数量和份
量。隋朝的七部乐、九部乐所列乐部中,除了清商、礼毕(文康伎),其它皆为外
族、外国的音乐,且在南北朝时就已经传入。坐、立部伎的音乐以龟兹乐的音调
为主,但有不少乐舞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后发展成的新的音乐品种。坐、
立部伎的创作曲调普遍运用了龟兹乐与西凉乐,这说明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唐代的
音乐文化影响之深。燕乐大曲更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大量吸收民间曲调,
又揉合“龟兹大曲”的养分,使其以“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为特点发展起来。大
曲的舞蹈部分,更是融合了龟兹乐舞的许多特点。在乐队的使用上,隋唐燕乐吸
收了龟兹乐的伴奏乐器和伴奏形式。在清乐乐队中,采用琵琶和箜篌两种龟兹主
要乐器。有时甚至同时使用琵琶、五弦琵琶、大小筚篥、腰鼓、铜钹等龟兹特性
乐器,并与其它一些乐器组合,构成一个几乎完整的龟兹乐队。燕乐二十八调体
系的创建受到西域音乐的重要影响,“五旦七调”实际上还是二十八调体系形成的
理论基础。二十八调调式理论适应了汉族传统音乐和外来的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
需要,它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发展演变中一个历史里程碑。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交流乐舞交流乐器乐学理论
2
Abstract
This themusic in the
communicationandNorthernand
investigates Wei,Jin
paper
Southern fromseveral
Dynasties perspectives.
the
One historical ofmusiccommunicationin
Chapterpresents background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