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人格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阅读与人格教育

经典阅读与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之一 淄博六中 聂廷生 一、经典阅读呼唤着人格教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儿童读经为代表的经典阅读热潮,时至今日仍然温度不减,始终是传媒和文化界、教育界不断探讨的焦点。从台湾王财贵的读经倡导,到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从新课程标准加强《论语》《孟子》等中外文化经典的选读,到人民大学女生穿着礼服对孔子的膜拜,经典诵读确是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这一风景向我们展示出怎样的一种文化诉求,“读经”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知识份子也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人心重新回归文化本位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纪果真是中国人的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才能恢复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和平与安乐。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举曾小英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举--王财贵儿童读经运动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在教育哲学中儿童读经的理念最接近于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相对于当前强调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儿童读经就其在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而言的确有其积极作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的天性、个性、自由全被阉割了。在这样的记忆中,人的思想给禁锢了,人的生命给捆缚了,人的创新火花给浇灭了我以为儿童读经运动对于改革开放,重建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读经不能救国而只能误国。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3年12期复兴中国古典文化宏大愿望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诵读,进一步提高国民的语文素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社会应用水平,激发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巩固的,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如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对人格所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他(或她)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黄希庭《人格心理学》,2002年浙江教育出版社,第8页,第12页)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 经典阅读为什么能够促进人格教育?简单来说,是因为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的愿望,因而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立”与“达”。又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颜渊》)自己所不愿遭受的待遇或痛苦,也同样是别人所不愿遭受的,因此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强加于人。这样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恕道”作了界定,并指明“能近取譬”、推己及人正是“宽恕之道”的心理原则和实践方法。在《阳货》中他进一步指出“宽则得众”,即为人宽厚,才能取得拥护和爱戴。因此,孔子告诫人们对过去的事情要“既往不咎”(《八佾》),对从前的怨恨要“不怀旧恶”(《公冶长》),即使受到别人的冲撞冒犯也要“犯而不校”(《泰伯》)。然而这并不是说孔子要人放弃原则,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他和主张“以德报怨”的老子并不相同。《宪问》篇记载,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强调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酬答恩德。因此,孔子所说的“宽恕”是要求在坚持正义的原则下,对一些小事情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