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物电PPT
概 述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一 、 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 神经纤维细胞 -70 mV
2. 骨骼肌细胞 -90mV
3. 红细胞 -10mV
4 平滑肌细胞- 55mV
;RP实验现象:;3.证明RP的实验:;RP的产生需满足二个条件:
① 安静时C内外离子分布不均:C内K+、P-多,
C外Na+、Ca++、Cl-多。
② 安静时C膜对K+的通透性,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 不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膜内外K浓度比约
30?1 (动力) ;二,动作及其产生机制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1.概 念:是指可兴奋性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迅速可逆的电位翻转与复原。;2.Ap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F)
锋电位 去极化(-70 — 0— +30)
复极化(+30 — 0 — -70)
后电位: 锋电位后一种时间较长,波 动较
小 的电位变化
;1)去极相:膜受刺激后原来的膜内负值消失变
为正值(反极化),构成AP的上升支。
膜电位由0 ~ +35mv称超射值。
;2)复极相:去极相的膜电位倒转短暂,很快出
现RP的恢复,构成AP的下降支。
其持续时间较长,有电位的波动称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图)
;正后电位;;阈下刺激;阈刺激;阈电位比静息电位小10mV~20 mV
细胞兴奋的高低与二者差值呈反变关系:差值大,兴奋性低。 ;1.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Na+]i>[Na+]O ≈ 10∶1;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膜内外Na+浓度比
约 1?12( 动力 )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
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
作用下?K+外流,形成复极化。; NF受刺激→膜去极化→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激活)→Na+顺电-化学梯度入C→膜进一步去极化(阈电位)→大量Na+通道开放→形成AP上升支(去极相)→达到Na+平衡电位,膜电位内正外负(动力:电位差,浓度差;阻力:电位差)→Na+通道失活→膜对K+通道开放→膜内K+顺电-化学梯度向外扩散→膜内电位变负→AP下降支(复极期)→K+平衡电位→Na+通道恢复(复活)。
;结论:
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
②AP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AP的恢复是消耗能量的(Na+-K+泵的活动)。
③AP=Na+的平衡电位。;4.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②是不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③ 具有不应期:和离子通道功能状态有关
(备用-激活-失活)
5.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传导机制:局部电流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方式:;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三 阈下刺激和局部兴奋;特点:
①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扩布。
②非全或无式。
③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
;可兴奋细胞(excitation cell):
神经
肌肉
腺体
常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 习惯上称为可兴奋细胞.
;(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1 . 神经冲动如何引起肌细胞 的兴奋?
2 .肌细胞的兴奋如何引起肌肉 收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