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社区营养PPT
询问法 (1)膳食回顾法(24小时回顾法):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膳食调查方法,一般采用3d连续调查方法。不适合年龄在7岁以下的儿童和75岁以上的老年人。 (2)膳食史法:用于评估个体每日总的食物摄入量与在不同时期的膳食模式。通常覆盖过去1个月、6个月或一年的时段。 第一部分询问被调查对象通常的每日膳食模式;第二部分是核对,以确证、阐明被调查者的饮食模式,可用一份包含各种食物的详细食物清单进行反复核对后确认;第三部分由被调查者用家用测量方法,记录3d的食物摄入量。 膳食史法与24h回顾法相比,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该法对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营养学专家进行这样的调查往往十分困难,也不适用于那些每天的饮食变化比较大的个体。 化学分析法 双份饭菜法,制作两份完全相同的饭菜,一份食用,一份作为分析样品。 第二种方法是收集整个研究期间消耗的各种未加工的食物或从市场上购买相同食物作为样品。 食物频率法 是估计被调查者在指定的一段时期内摄入某些食物的频率的一种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个体经常性的食物摄入种类,根据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年所食各种食物的次数或食物种类来评价膳食状况。 定性食物频率法:调查在特定时期内,被调查者每种食物所吃的次数,而不收集食物的量、份额大小的资料。 定量食物频率法:调查在特定时期内,被调查者每种食物所吃的次数,食物的摄入量。 食物频率法可以迅速地得到平时食物摄入种类和数量,反映长期膳食模式,可作为研究慢性疾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可作为在居民中进行膳食指导宣传教育的参考。 由于对食物量化不准确、被调查者在回答有关食物频率问题的认知过程可能十分复杂、较长的食物问卷和较长的回顾时间经常导致摄入量偏高、当前的饮食模式也可能影响被调查者对过去的膳食的回顾,从而产生偏倚,准确性较差。 ㈢ 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借助生化、生理等实验手段,发现营养失调(临床营养不足、营养储备水平低下、过营养等),以便及早纠正。 意义:人体营养失调时,生化指标的改变总是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 人体营养水平鉴定生化检验参考指标及临界值 ㈣ 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 根据症状、体征和必要的临床检验,检出营养失调(营养不足症、营养缺乏症、过营养等)。 ㈤ 人体测量 人体体格测量资料可以作为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 人体体格检查项目 ◆体重和身高 理想体重(ideal weight)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改良公式)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0.9 理想体重±10%为正常,±10%~20%为超重或瘦弱,±20%为超重或极瘦弱。 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 BMI正常值为18.5~24.99。BMI16为重度消瘦,16~16.9为中度消瘦,17~18.4为轻度消瘦,25~29.99为超重,30为肥胖。 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用于儿童,反映当前营养状况。 年龄别身高(weight for age):用于儿童,反映较长时期的营养状况。 评价方法 离差法 百分位数评价法 Gomez分类法 体重和身高100%者认为是营养良好。 ◆上臂围与皮褶厚度 1~5岁儿童上臂围 13.5cm 营养良好 12.5~13.5cm 营养中等 12.5cm 营养不良 皮褶厚度 男性<10mm 瘦 女性<20mm 瘦 10~40mm 中等 20~50mm 中等 >40mm 肥胖 >50mm 肥胖 ◆其他测量指标:胸围、头围、骨盆径、小腿围、背高、 坐高、肩峰距和腕骨X线。 ㈥ 营养调查结果分析评价 1、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食物结构 2、居民营养状况与发育状况 3、营养方面值得重视的问题 4、第二代发育趋势及原因分析 5、各种人群中有倾向性的营养失调趋势 6、全国或地区特有营养问题解决程度 二、社会营养监测 (一)社会营养监测的定义 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地动态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具体说,就是分析社会人群营养制约的因素和人群出现营养问题的形成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制定改善营养的政策,连续进行观察。 (二)社会营养监测工作的特点 ◆以社会人群,特别是需要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