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xu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xuPPT

第八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一、概念;;二. 分类;三.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①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死亡的主要原因。 细胞免疫应答缺陷:易患真菌、病毒、原虫等感染 体液免疫应答缺陷:易患化脓性细菌感染 ②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防御、自稳、监视、调控异常。 肿瘤发生率:T细胞免疫缺陷者正常人100-300倍 自身免疫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多倍。 ③多系统受累和症状的多变性: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④遗传倾向性: ⑤发病年龄: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儿童居多,占一半以上。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AIDS:成人居多,男女。;(一)严重联合型免疫缺陷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 ;网状细胞不发育 (Reticular Dysgenesis): T、B、NK、Mo/M均缺乏,突变基因不清楚,患儿仅能存活数天。 2. 淋巴细胞不发育 : RAG1/RAG2(重组活化酶)。RAG缺陷导致TCR和 BCR基因不能成功重排和表达,引起SCID。;4. 腺苷脱氨酶(ADA)和嘌呤核苷 磷酸化酶(PNP)缺陷引起的SCID ;GMP;SCID 病因;;;2. TCR信号转导障碍 ① CD3γ-链缺陷;② CD3ε-链缺陷; ③ ZAP-70。;;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 Bruton病 染色体水平:X染色体长臂(q21.3-q22) Btk基因突变。 转录水平:B细胞Ig重链重排正常,但Ig的轻链基因重排和表达有缺陷 细胞水平:B细胞不能发育成熟 表现:外周血或淋巴组织中B细胞很少或无,淋巴结很小,无生发中心,无浆细胞,扁桃体缺如,血清中多种Ig水平很低或测不出,但T细胞数目和功能基本正常。 症状:反复化脓性感染;性联无免疫球蛋白血症(XLA) Bruton 病; B;3. 选择性IgA缺陷(selective IgA deficiency) 选择性IgA缺陷是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IgA低,但IgG、IgM正常或略高,无症状或轻度的肺部感染,少数伴有自身免疫病或超敏反应性疾病。 4.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不典型免疫缺陷)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CVID) 是对目前尚无法归类得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统称。主要诊断依据是反复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偏低和体液免疫应答障碍。;IgA 浆细胞;(四)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缺陷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育异常、粘附趋化??碍或者杀伤无能。抗体或者补体缺陷也可能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 disease, CGD) 与辅酶Ⅱ(NADPH)氧化酶突变或缺失有关。 性联隐性遗传:X染色体q21编码细胞色素b558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辅酶Ⅱ(NADPH)氧化酶中47kD和67kD缺陷。 表现:细胞呼吸暴发受阻→缺乏杀灭吞入微生物的过氧化物→微生物持续存在于吞噬细胞内又不能被清除, 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 症状:对低毒力的过氧化氢酶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易感;Rac2;细胞色素b558;Th 1细胞;2. 先天无粒细胞血症 (congenital neutropenia) 病因:G-CSF基因突变或表达障碍 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200个/毫升,出 生一 个月后出现各种细菌的反复感染。;3.白细胞黏附障碍(Leukocyte adherence deficiency, LAD) 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D18(整合素β2链) 基因突变,导致LFA-1、CR3和CR4缺陷。 表现:白细胞黏附障碍,患者有反复的化脓性细菌 感染。;;(五) 补体缺陷;;;;五.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一) 流行情况 世界范围 1981年5月——第一例,年底共152人 1983年13500人 1997年3060万人 估计2000年3000万—1亿人 至1999年底死亡人数1600万人 我国 1985年第一例 1999年15088人估计实际40万 2000年50万 2010年将达1000万;1.4 million;; (二) 病原 HIV 起源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为非洲猴SIV的病毒 主要靶子免疫细胞;(三) HIV发病机制 CD4分子:HIVgp120与CD4分子的V1区高亲和力地结合,同时与CCR5、CXCR4之间的相互作用。CD4+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 非CD4分子:进入机制不明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