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魏六朝咏史诗研讨
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学
指导教师:熊宪光教授 研究生:刘杰(2001166)
内容摘要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
呈现出其特有的规律。针对过去对咏史诗研究多偏重唐宋的现象,本文对汉魏六
朝咏史诗的产生原因、发展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的创作特点和主题哲思作
一系统探讨。
第一章: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及其产生缘由咏史诗是指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
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诗歌类别。咏史是一种表现手法,它
以所咏历史题材是否在诗中占有主体地位区别于用典。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
上,咏史诗和咏怀诗、怀古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咏史诗以
吟咏对象和主观情感的寄寓方式区别于咏怀诗,以触发吟咏的依托点区别于怀古
诗。咏史诗的产生除了与我国重史的民族传统有关外,还与文人尚古心理和文化
习惯有着内在联系。
第二章:咏史诗的发展及其流变先秦是咏史的孕育时期,在《周易》和《诗
经》中都可以看到时人对史事的关注。东汉班固创作的《咏史》是第一首真正意
义上的咏史诗,它以铺陈史事为主,以质朴的语言对单一的史事做精练的概括。
咏史诗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被文人普遍接受,不但作家作品数量增多,而且在
内容和吟咏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初期的创作模式,咏史诗在此期间正朝着一个更新
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左思《咏史》八首为标志,咏史诗创作经历了一次从“正体”
咏史到“变体”咏史的转变。从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看,南北朝时期的咏史诗创作
较魏晋时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该时期内咏史诗创作在内容和体式上没有取得
明显的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意象与史事并现,较多出现组诗,以
“赋得”为题等。
第三章:咏史诗的主题哲思诗人带着对历史的主观感悟进行咏史诗创作
使咏史诗的主题哲思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汉魏六朝咏史诗的主题哲思主要有
长啸清风——英雄抱负的乐章:在传统儒学熏陶下形成的历史责任感和积极入世
心态往往使文人将其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在他们所
寄托的文学作品中;世事遗速——壮志难酬的苦闷:入世受阻后诗人往往从对英
雄的追慕转向对不幸人物的同情,悲情主题是咏史诗中较多的一种,表现作者壮
志难酬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伤感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又以对不幸女性的吟咏居
多.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和悲剧女性命运和情感上的类同使然;遗荣守真——无与
外物的逸响:遗荣守真的隐逸思想和政治关怀的入世态度作为一组对立面共同构
筑古代士人的理想情趣, “仕”与“隐”的抉择冲突作为文人生活中不断上演
的主旋律,常常通过咏史诗体现出来。
全文约三万字。
Ⅱ
Researchon
HistoricalOdeof
six ofHanandWei
Regimes
Ancient
Literature
Major:Chinese
from toSui
Subject:Literature
XianqinDynasty
Supervisor:Professor
XiongXian’guang
Author:Liu
Jie(2001166)
Abstract
Thesix ofHanandWei
were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