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_PPT课件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校心理健康 浙江师大:任俊博士、教授 (一)什么是学习 桑代克迷箱(puzzle box) 1、学习产生的条件 后人通过对桑代克实验的修订证明学习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内在需求、外在诱因、结果反馈。 如果结果反馈中总是表现为挫折,那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 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1岁的大学生——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伴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 #随后有关儿童的实验也表明,人类也存在着习得性无助. 生活中的一些做法:A父母要去上班,小孩哭着不让妈妈去上班;B生活中不守信\不守时\不守诺言等。C辛苦努力工作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等等 1975年4月的一天,塞利格曼受邀前往牛津大学的礼堂作一次公开演讲. Broadbent, Gelder,廷伯格Tinbergen, Bruner,格雷Gray. 在实验中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个体怎么也不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原因是什么? 3、积极人格理论形成 塞里格曼和他的同事们后来把“习得性无助”理论和罗推尔(Rotter)的归因控制点理论相结合。 罗推尔在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既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又是一位实验主义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猜扑克牌实验 。 “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它活动中去; “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它事。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只限于此情此景。 “乐观型解释风格”与“悲观型解释风格” 4、积极乐观真的有价值吗 美国心理学家的傅氏微笑研究。(文科中学,但小学的结果似乎不明显)。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员工招聘(培训经费);预测NBA球队的胜利。 既然无助可以习得,那乐观是不是也可以习得呢?也即习得性乐观。这就是当代积极心理学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学术原由。 (二)、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What is good about life is as genuine as what is bad and deserves equal attention from psychologists Psychology should be As concerned with strength as with weakness As interested in building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s in repairing the worst As concerned with making the lives of normal people fulfilling as with healing pathology 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首页的解释:即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幸福的科学研究 。 (三)、积极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一些新观点 1、心理健康的新标准。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就是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应是能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2、正确认知自我不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包括Allport、Erikson、Maslow等)都认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个体能够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做出准确的知觉 但美国心理学家Alloy于1978年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证明:抑郁的人更聪明。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抑郁的人比非抑郁的人更健康”。随后的许多研究都证明积极幻想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如家务劳动实验、自我利益的相关实验、抑郁症治疗等都出现了积极倾向。 3、心理健康的重点应是在预防而不是在治疗。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一旦患上,治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目前的治疗只是一种缓解症状。 为什么要重在预防? 这是因为: 首先、心理问题的病因很难确定。同样的一种心理问题,但他具体受刺激的因素可能完全不同,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 * * 桑代克的迷笼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