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趋向.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趋向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 摘要: 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 中国 科学 院 计算 技术 研究 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 关键词: 智能建筑行业 发展 趋向 如果以 1984 年美国 Connecticut 州的 Hartford 市建造的城市广场 City Place 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 , 那么 ,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 1986 年 , 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 ,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 , 并在 1991 年提出报告 , 同一年 , 由日本投资 ,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工作的北京发展大厦 , 这个以有明确的高智能性大楼为设计目标的项目 , 设计工作之后随即投入建造。 1989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路上的 20 层建筑应当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大楼。尽管如此 , 鉴于当时的一些条件 , 智能建筑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 时代 的标识 , 还没有在 社会 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 只是在一些个别建筑物上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 , 体系之间只能做到一些必要的联动 , 还谈不上集成 , 只有有限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 应用 。到了 80 年代后期 , 在某些媒体上 , 开始出现介绍智能建筑的文章 , 宣传了建筑“智能化 quot; 的概念。应当说这一阶段是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启蒙时期 , 它为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准备工作。某些先行者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酝酿工作 , 对我国此后的智能建筑发展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 他们功不可没。 在我国 , 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 , 是在 1992 年前后 ,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 , 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 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 , 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 , 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 , 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 , 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 , 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 , 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 , 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 , 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 , 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 , 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 , 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 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 所谓“地利 quot;, 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 quot; 的土地 , 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 ,,: 所谓“人和 quot;, 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 , 建筑的“智能化 quot;, 也会发展的 , 因为它是 历史 的必然趋势 , 不过可能会慢得多 , 不会这样快 , 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90 年代中期以后 , 由于我国 经济 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 , 速度异常迅猛 , 事实上 , 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 , 从事此方面业务的 企业 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 , 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 , 始于房地产开发 , 继之以 网络 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 , 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 , 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 , 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 1992 年到 1995 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 , 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 , 由于来势迅猛 , 技术准备不足 , 管理更为滞后 , 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 , 例如 : 要求智能建筑“ 15 年或 20 年不落后” : “ A ”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 : “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 , 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 , 由于市场甫立 , 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既是 科技 发展的大势所趋 , 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 , 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 , 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 , 特别是在早期 , 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 , 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 , 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 方法 , 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