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pptVIP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列宁(新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邓小平(改革):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在一次会议上,列宁说:“你们在新经济政策问题上对我表示不信任。为此我提交辞呈。”   他用拳头敲着桌子喊道,他已经厌倦了同他们争论。列宁辞职的威胁吓倒了所有的人,立即摧毁了许多人表示的反对意见。例如坚决反对列宁的布哈林,在24分钟内由反对者变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狂热捍卫者。 ——摘编自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同舟共进》2011年第5期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请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苏联影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大办公室里面,斯大林伟岸的身影出现了,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踱步,一会儿抽着烟斗,一会儿对着地图停下来思考,然后发布命令,由秘书记录下来,变成整个国家的意志去执行。   从1929年以后,斯大林再也没有下过基层。所有的决策都是在克里姆林宫或者是郊区的别墅里面做出来的,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他在和领导人的宴会上杯盏交错中做出来的。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⒈是否符合国情; ⒉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 请思考:“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⒈移民国家向苏联移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还对什么感兴趣?   ⒊西方国家为什么对苏联的计划经济感兴趣呢?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而且开始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多辆 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苏联笑话: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