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城市饮食习俗特点调查.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当前城市饮食习俗特点调查

中国是文明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自清以来,黑龙江省的饮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1、多食杂粮,副食品种多,喜食鱼虾和野味,口味以咸为主;2、保留了不少祭祀食风;3、宴请之风盛行,待客直朴,菜肴丰盛,崇尚肉食,嗜好饮酒;4、食法多蘸、拌,喜食渍酸菜和火锅;5、饮食业兴旺,地方饮食特色突出。 东北日习3餐,节假日2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主食还爱吃大饼子、饺子、冷面、粥和各种家常饼子蔬菜则以白菜、土豆、粉条、萝卜、黄瓜、番茄、地瓜(红薯)、菌耳为主,近年来大量引种和采购南北时令细菜,市场供应充裕。肉品中过去以猪肉、鸡肉、鱼肉为主,近几年羊肉、牛肉、鸭肉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嗜肥浓,喜腥鲜,口味重油偏咸。制菜习用豆油与葱姜蒜。是紧烧、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只调不烹,取其酸脆甘香。又因为气侯严寒,居家饮膳重视火锅。 黑龙江各地农村,平常都是一日三餐。但在冬春农闲时,多有只吃早晚两餐的。而在春夏农忙时节,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吃贴晌饭的习惯。农家的一日三餐,平日都在自家炕上吃。这种炕上设桌的就餐形式,适合北方的气候特点,对老人、孩子、体弱多病者就餐尤为方便舒适,故至今仍沿袭此形式。 常见的主食有:米饭类——干饭、二米干饭、捞水饭和烩饭、米粥等。面食类——龙江农村吃面食不如吃米食那样普遍。但对以各种黏米面制作的面食品,却嗜爱至深,常作为节日或农忙时的主食。其制品主要有黏豆包、黏切糕及其它各种黏饽饽(如苏子叶黏饽饽)等。 副食有:蔬菜类——龙江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蔬菜的季节性较强。开春时农家多吃土豆、萝卜等头年未吃完的窖藏蔬菜。春末时,农村有羊角葱、小白菜、生菜、小水萝卜等鲜菜。入夏之后,菜蔬丰富,品种繁多,食法也多。入秋以后,家家户户开始晒制干菜、腌渍咸菜,用白菜渍成酸菜或辣白菜。入冬前,则用窖大量藏储大白菜、萝卜、土豆等,以备冬令时节佐餐食用。冬天,农家除食用上述于菜或渍腌菜外,还多食用土豆或绿豆制成的粉条、黄豆或绿豆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等,食法也多熬、煮、炖。此外,秋冬之季,龙江农村还多食黄蘑、榛蘑、木耳等各种食用菌类食物。 肉类——龙江农村食用的肉类品种较多,但不同地区和民族对所食品种略有侧重,基本以猪肉为大宗。牛、羊肉是蒙、回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肉类食品。鸡、鸭等禽类和蛋类是龙江农村常食之品。鱼类则是沿江、湖而居的各族人民常食之品。居住在林区的各族人民常以山间野味为食。 下大酱、渍酸菜、做豆腐——下大酱、渍酸菜、做豆腐是黑龙江人民重要的饮食习俗。 哈尔滨饮食习俗 哈尔滨现在是黑龙江省省会,但这里从前并不繁华。清末,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东北修建东清铁路的特权,哈尔滨作为这条铁路的枢纽,市面日趋繁荣,逐步成为我国北方的大城市。 哈尔滨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体,旧时外侨极多,外侨的物质、精神生活方式及习俗都对哈尔滨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在饮食习俗上表现尤为明显。从主体上看,哈尔滨人的饮食基本上以汉族饮食为主,岁时节日及礼仪饮食习俗同东北其他地区也差不多。但因受北方少数民族和外侨的饮食习俗影响,也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可谓中西合壁。 哈尔滨街头饮食业发达,中餐店经营的基本上是鲁菜和京菜,并以鲁菜为主。早年哈尔滨饮食业的档次以幌子为标志。同关内京、津等地一样,红色幌是汉族饭店,蓝色幌系“清真古教”回族饭店。幌子的多少表示档次。20年代和30年代,曾分为四幌、双幌和单幌几个档次。四幌饭店属高档,能包办酒席。较四幌饭店档次更高者,则只悬挂牌匾。悬挂双幌的饭店,一般不包办酒席,但熘炒菜俱全,属于中档饭店。老哈尔滨人把悬挂单幌的饭店称之为“老博代馆”,是一般体力劳动者就餐的地方。有的粥铺也挂单幌,只售主食,如油条、馄饨、烧饼、馒头、煎饼、大饼子等。 过去哈尔滨曾有过发达的西餐业,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西餐馆。中国的西餐名师也随着西餐馆的发展而成长起来。这些名师既有精于英法大菜的,也有擅长俄罗斯大菜的。如今哈尔滨的饮食业更迈出了新的步伐。 哈尔滨市民们原籍不同,传统的乡土观念也反映在饮食习俗上。例如:山东籍人喜食面和鱼;而来自冀东一带的人则喜食米饭,尤其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除保持汉族的饮食习惯和节令饮食习俗外,也受到了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和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受西方饮食影响,哈尔滨人喜欢“列巴”(俄语音译,即“面包”)、红肠和啤酒。 哈尔滨人住在松花江边,吃鱼较方便,烹调方法也很多。有众多的“钓鱼迷”在假日的前一天下午就来到松花江北岸钓鱼(也有撒网的),所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