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叉神经痛课件_2
* (3)刺络拔罐: 同体针,用三棱针点刺后行闪罐法。 (4)皮内针法: 在扳机点上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固定,一周二次。 * 按语 1)注意起居有常,不要睡卧当风,以防外邪侵袭。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3)缓解期可用冷水擦面,以增强面部抗风寒的能力。 * 4)注意休息,适当开展体育锻炼。 5)忌食辛辣、发物,禁绝烟酒。 6)针灸止痛效好,但不能根治,要详细询问病史,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 * 7)本病的预后较好,大多数病人经中西医药物保守治疗后,疼痛可以缓解。 * 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 2 舌咽神经痛、 3 非典型面部神经痛(面神经炎) 4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5 鼻旁窦炎、 6 蝶腭神经痛 7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与面瘫在针灸治疗上有何异同? * 两者均可根据疼痛或麻痹的不同部位而灵活选配穴位。 两者均采取头面部取穴和四肢部的远道取穴相结合,其中不少穴位是相同的,如合谷、颊车、阳白、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巨髎、地仓、承浆、风池等。 共同点: * 不同点: 在头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以下关为主穴,而面神经麻痹以翳风为主穴。 在四肢部:三叉神经痛以合谷为主穴,配内庭;而面神经麻痹以合谷为主穴,配外关。 在针刺方面:治疗面瘫以浅刺、弱刺激为主,四肢穴位则单侧针;而治疗三叉神经痛多用泻法、持续捻针为主,四肢穴位则双侧同针,均用泻法。 *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l .选穴配穴 (1)近部取穴 目的是激发经气直达病所。现代医学认为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干,并将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到它所支配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镇痛目的。 * ①下关穴:为足少阳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分支处。独取下关穴 ②听宫穴: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局部布有面神经及三又神经第Ⅲ支的耳颞神经。独取听宫穴以内泄小肠之热、外解太阳之表。 ③翳风穴:深部为耳大神经,是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取翳风双针重刺激,用于疾病初起以疏通经络、重泻其邪。 * ④耳周三穴: 上颌支及额支疼痛者取听宫、听会,下颌支疼痛者取翳风、听会。 ⑤主穴:取患侧下关, 配穴:第1支取攒竹、鱼腰,第Ⅱ支取四白、迎香,第Ⅲ支取颊车、夹承浆。 ⑥以牵正穴为主穴, 第Ⅰ支痛配太阳、阳白、攒竹, 第Ⅱ支痛配下关、颧髎 、迎香, 第Ⅲ支痛配颊车、地仓、承浆。 * (2) 远部取穴 取胃之原冲阳和肾之原太溪相配 (3 )远近配穴 ①近取下关为主穴: 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丝竹空, 第Ⅱ支痛加迎香、四白、颧髎、巨髎、角孙, 第Ⅲ支痛加听会、颊车、翳风、天容; 远端配穴:对侧的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行间、中渚、液门、昆仑。 痛甚者取双穴。 * ②局部选穴: 第1支痛:太阳, 第Ⅱ支痛:四白, 第Ⅲ支痛:夹承浆、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远端配以对侧合谷和患侧内庭。 ③远端:外关或足临泣为主穴, 局部配穴: 第Ⅰ支取耳门、太阳、丝竹空, 第Ⅱ支取听宫、颧髂、下关, 第Ⅲ支取听会、颊车、地仓。 * ④顽固性三又神经痛: 上:阳白、头维、下关、阿是穴 下: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经验选穴 ①水沟、神门、劳宫以镇静安神: ②人迎穴:总有效率为87.5% ,其中43.05%的患者1年以上无复发,说明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 * (5)全息取穴 ①头针:头部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2/5是脑部在体表的投影区,取其作为针刺治疗三又神经痛的主穴之一。 ②耳针: 耳穴具有良好的镇静止痛效果。管氏面痛针法: 取神门、皮质下、面颊、肝,进针后行六阴数,再通密波电流。 * ③眼针:运用眼针原理选取双侧上焦区治疗本病31例,总有效率100%。 ④足针 :足大趾内侧为三叉神经代表区。管氏面痛针法 采用电探测仪,在该区域内探找低电阻点(即敏感点),进针后通密波电流,可起镇静止痛之效。 ⑤腕踝针:上肢腕踝针第4、6区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之处。 ⑥第二掌骨桡侧全息针法:选取与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相对应之“头”穴和相关之“胃”穴。 * 2.针刺操作 (1)毫针刺法: 针刺疗效的取得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故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 (2)下关穴针刺方法:根据痛支不同而有别:第Ⅰ支痛时,针尖向头部的前上方刺;第Ⅱ、Ⅲ支痛时,针尖向头面的后下方刺,使之产生触电样传导。 * (3)骨孔刺:是将针直刺入三叉神经所过之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4)透穴疗法:: 阳白透鱼腰,鱼腰透攒竹, 承泣透四白,下关透颊车, 四白透迎香。 取患侧太阳透下关、太阳透颧髎 、太阳透巨髎为主穴,采用捻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