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刿论战》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小惠未徧
4、牺牲玉帛? 5、弗敢加也 6、必以信
7、公问其故 8、小大之狱?? 9、小信未孚
10、公将鼓之 ??? 11、再而衰 12、可以一战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三、内容理解
1、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
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3、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故不为苟得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所欲有甚于生者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0、所恶有甚于死者 11、蹴尔而与之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3、二者不可得兼 14、所欲有甚于生者 15、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是亦不可以已乎?
6、此之谓失其本心。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呼尔而与之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内容理解
1、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
2、请你从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曹刿论战》答案
二翻译: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虽” “察” “情”必须译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
2、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3、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4、这是尽了忠于职分的事,可以凭借这打一仗。
5、“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三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
2、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3、“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4、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