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精品课件_1.pptVIP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精品课件_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精品课件_1

霍乱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主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典型患者出现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原学 (一)分类 1.O1群霍乱弧菌 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本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2.非O1群霍乱弧菌 本群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而菌体(O)抗原则不同,又称为不凝集弧菌。根据O抗原不同可分为137个血清型。1992年发现O139型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本群在体内不产生肠毒素,没有致病性。  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O139型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 (三)培养特性 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 在硷性(Ph8.4~8.6)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 O139型霍乱弧菌能在无氯化钠或30g/l氯化钠蛋白胨水中生长,而不能在80 g/l浓度下生长。   (四)生化反应 O1群霍乱弧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均能发酵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糖。非O1群霍乱弧菌对蔗糖和甘露糖发酵情况不同。此外埃尔托生物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酰甲基甲醇。O139群霍乱弧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和阿拉伯糖。氧化酶试验和明胶试验阳性,对绵羊红细胞溶血试验结果不定,对多粘菌素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鸡血球凝集试验阳性。 (五)抗原结构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 H抗原为霍乱弧菌所共有;O抗原特异性高,有群和型两种抗原,是霍乱弧菌分群和分型的基础。群的特异性抗原有100余种。O1群霍乱弧菌特异抗原有A、B、C三种。A为O1 群弧菌所共有,A抗原与B或/和C抗原相结合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O139群霍乱弧菌与O1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诊断血清不发生交叉凝集,与O1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的A、B、C因子单克隆抗体也不发生反应。  霍乱弧菌能产生肠毒素、神经氨酸酶、血凝素,菌体裂解后能释放出内毒素等。其中霍乱肠毒素在古典型、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均能产生,且互相之间很难区别。肠毒素具有免疫原性,经福尔马林处理后所获得的无毒性霍乱弧菌肠毒素称为霍乱原,免疫人后产生的抗体,能对抗肠毒素的攻击。  霍乱弧菌体表有一种特殊的菌毛,能与肠毒素协同调节表达,称为毒素协同菌毛。其在霍乱弧菌定居人类肠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定居因子”。 (六)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干燥、加热和消毒剂均敏感。一般煮沸1-2分钟,可杀灭。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5分钟。但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流行病学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 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有形成第八次世界大流行趋势。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二)传播途径 本病是胃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但有再感染的报告。 (四)流行季节与地区 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流行地区以沿海一带为主。 (五)O139型霍乱弧菌的流行特征 病例无家庭集聚性,发病成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例。主要经水和食物传播。以O139型霍乱是新发现的流行株,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酸缺乏或被稀释或入侵菌量较多时,便经胃抵达肠道后通过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