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各鼎铭从字考
方各鼎銘“從”字小考
(首發)
范常喜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廣州 510275)
方各鼎及其銘文最早由張光裕先生刊布,張先生述其簡況為:“是鼎侈口,直耳,通高19厘米,三短足皆飾扉稜,口沿下飾較為罕見之變形夔紋,腹體遍飾斜角勾連紋,西周早、中期器。器腹內壁鑄銘三行十一字。”張先生將此鼎銘釋作“方各自乍麗鼎其永用。”并對此作了深入精到的考釋。
我們想補充的是銘文中張先生釋作“麗”的那個字,此字原形作:
(拓本反色)(張先生摹本)
張先生認為此字是“麗”之省形,在銘文中當讀作“邐”。銘稱“麗鼎”云者,當取比陳、相伴義,其性質實有如禮經中所稱之“羞鼎”,乃陪鼎之屬。但此字與金文中的“麗”字形體差異較為明顯,所以我們懷疑此字當釋“”,即“從”之異體,戰國楚簡中有幾例“從”字可以為此提供一些線索。上博楚簡《緇衣》中有兩例“從”字分別作:
、(上博一·緇8)▲、(郭·緇14)
由郭店簡《緇衣》中與此相對應的部分可以明確這兩個較怪的字形即“從”字,據此可知中旁即,亦即“從”的古形,其基本構件亦當即反寫的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旁與相比較,其下部的“人”旁多了一筆,我們懷疑旁下部實從二“人”,其中一筆為二“人”共用筆畫。依據上述這種分析,我們認為與均為反寫之“人”,應即字之省變,楚文字中重複偏旁構字時多有省略的現象,如:
喪:(郭·老丙38)(郭·老丙9)(郭·老丙10)
堯:(郭·六7)(郭·窮3) 廟:(郭·語四27)(上博三·周45)
速:(新甲二34)(新甲三16) 訓:(新乙一009)(新乙四035)
臨:(上博六·天甲11)(上博六·天乙11)
依此推測,中的旁應即方各鼎銘文中字之省變,而據楚簡中即“從”,可以確定亦即“从”字之增繁者。“從”即從屬、陪從之義,這一用法在銅器銘文中較為多見,如:
芮公鼎:内(芮)公乍(作)鑄從鼎,永寶用。(集成04·2389)
豐卣:豐乍(作)從寶彝。(集成10·5191)
麃父卣:麃父乍(作)從宗彝。(集成10·5348)
張亞初先生曾對上列銘文中“從”字的具體內涵作過很好的概括,他說:“從字可能包含兩種意思,一種可能是隨從、隨行之意,一種可能是引伸為成套成組的列簋,從訓為以類相從。宋代學者曾提出,從是對正鼎而言,從鼎就是陪鼎。器名之從見於鼎、甗、簋、尊、盉、觚等器,有些器是難以用陪鼎之類的說法來解釋的。”由此可見,方各鼎銘中的“從鼎”與上列銘文中的“從鼎”、“從寶彝”、“從宗彝”當相類似。
此外,《上博四·曹沫之陳》中有一“”字,原形如下:
(簡29)(簡37)
此字所出現的前後簡文分別作:
莊公曰:“爲和於豫(舍)如何?”曹沫曰:“三軍出,君自率,【22上下】必訋邦之貴人及邦之奇士。卒使兵,毋復前【29上】常(當)。【24下】
且臣聞之:卒有長,【28上】三軍有帥,邦有君,此三者所以戰。是故長【28下】民者毋(摄)爵,毋軍,毋辟(避)罪,用都教於邦【37上】於民。”
整理者李零先生據三體石經、《汗簡》、《古文四聲韻》中的“虞”作,認為簡文中的即“虞”,并將其讀爲“御”;何有祖先生據《汗簡》、《李商隠集字》“耀”字作“”而讀爲“耀”;蘇建洲先生讀為“武”;陳斯鵬先生釋作“從”,并結合這兩支簡文進一步解釋說:
“”字原作,亦見于簡37。《李釋》以為即傳抄古文中的“虞”,讀為“御”。此釋可商。傳抄古文“虞”字有作、者,所從四“”似隸楷的“人”,而不似古文字的“人”。實際上,《汗簡》就并不認為它從“人”,而是將它歸在“入”部。然而不論以為從四“人”,抑或從四“入”,都無法解釋它與“虞”的關系。所以最大的可能是,此為一訛變了的形體。簡文“”字從重“从”,仍然取眾人相從之意,疑即“从”之繁構,可徑釋為“从”。本句大意是讓人和奇士們也來從伍服役。
簡文言長民者不可以從軍,這是緊承“卒有長,三軍有帥,邦有君,此三者所以戰”說的,因為三軍之事自有長、帥在,國君不宜多予插手,而且國君若置身軍隊,便是“邦無君”了。當然,這是就一般情況來說的。曹蔑同時也主張在特殊情況下,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國君有時也需要“身進”、“親率”的。
根據前文對方各鼎銘中的及戰國楚簡《緇衣》中、二字之間關系的分析,我們傾向于認為《上博四·曹沫之陳》中的即“從”字,其源頭似可追溯到方各鼎銘中的字。
附錄:方各鼎銘及器影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11月1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11月17日
參見張光裕《香江新見彝銘兩則》,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編委會編《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頁283-28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後收入氏著《雪齋學術論文二集》頁204-210,藝文印書館2004年。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中“從”字多作、,其中的“人”旁本來就反正無別(參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