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课件
四、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cla, 1904)隶属裂体科裂体属的吸虫,与其它人体吸虫不同,它是雌雄异体,故又称日本裂体吸虫。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共有六种,分别是: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sambon) 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 马来血吸虫(Schistosoma malayensis) 成虫寄生于人体血管内引起血吸虫病。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和多种哺乳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 根据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及湖北江陵西汉男尸体内发现典型的血吸虫卵,说明2100余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我国历代医书中所记载的“蛊症”、“蛊胀病”,有些就是血吸虫病。 然而,首次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是1905年,Catto在新加坡解剖一例死于霍乱的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肠系膜静脉中查获。同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一名18岁的男性农民的粪便中首次检出日本血吸虫卵。 根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十三个省,估计有患者1千多万人,受此病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解放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控制了流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近年又严重的流行。 一、形态: 1.成虫: 雌雄异体,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 (1) 雄虫: 虫体粗短,灰白色,扁平、大小约10~22×0.5~0.55mm,口、腹吸盘均较发达,自腹吸盘后,虫体的两侧向腹面卷折形成抱雌沟,雌雄虫即在此交配,由于抱雌沟的形成,致虫体外观似为圆柱形。 消化系统:口→食道(周围有食道腺)→肠(在腹吸盘前分为两支,于虫体的后1/3处又汇为单一的肠管) 生殖系统:睾丸(7个)→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生殖腔(腹吸盘后) (2) 雌虫: 细长,前细后粗,圆柱形,大小约12~26×0.3mm,暗褐色(由于吞噬的红细胞消化后的残留色素——复合卟啉物质),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消化系统同雄虫。 生殖系统:卵巢(1个) →输卵管 (单一肠管周围)卵黄腺→卵黄管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大小约74~106×55~80 μm,壳薄,无卵盖,卵的一侧有一个小棘,壳外附有坏死的组织残渣而不光滑,内含毛蚴。毛蚴与卵壳之间有一些大小不等圆形或长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头腺分泌物。 二、生活史: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虫在终宿主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内产卵,虫卵随血流分布于肝脏及结肠肠壁组织内。约需11天发育为成熟卵。成熟卵内含毛蚴,可在宿主组织内存活10~11天,毛蚴头腺分泌的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可致肠壁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含卵的脓肿坏死组织因肠蠕动,腹内压力和血管内压的增高,使脓肿向肠腔溃破,虫卵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三、致病: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侵入人体、童虫在人体内移行,成虫在人体内寄生并产卵沉积于脏器,对人体均可产生机械性损伤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中以虫卵所致的损害最为严重。 1.尾蚴的致病: 尾蚴性皮炎:症状:奇痒,灼痛,丘疹,斑疹,水泡——脓泡。 尾蚴侵入宿主皮肤转变为童虫,童虫的表膜存有补体C3激活剂,能促使补体活化,形成C3a、C5a,前者为过敏毒素后者能趋化白细胞,引起局部炎症。 尾蚴性皮炎有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前者是抗体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后者为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多见于重复感染者,与民间俗称的“稻田皮炎”、“鸭屎风”不同。 北方:牛、羊血吸虫尾蚴引起。 南方:鸭类血吸虫尾蚴引起。 这些动物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人对这些动物血吸虫有强大的免疫力。故动物血吸虫尾蚴在人体不能继续发育。在皮肤局部就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 (4) 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注: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a.调节过敏型变态反应: 细胞内的许多酶有灭活、降解过敏反应介质的作用,如: ① 芳基硫酸酯酶B:灭活缓激肽 ② 组织胺酶:使组织胺氧化脱氨而灭活 ③ 抑制因子:作用于肥大细胞,使腺苷环化酶(CAMP)增高,抑制组织胺释放。 ④ 磷酯酶D: 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 ⑤ 髓磷酯硷性蛋白:灭活肝素。 b. 损伤蠕虫: 嗜酸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