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拉哈遗址文化内涵
浅谈小拉哈遗址文化内涵
[摘 要]小拉哈遗址是小拉哈文化的命名遗址。小拉哈遗址的发现,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三叠文化层,小拉哈遗址的文化内涵,对松嫩平原上的昂昂溪文化、小拉哈文化、白金宝文化系统的串连化整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研究这一地区古代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小拉哈遗址;小拉哈文化;内涵
小拉哈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村小拉哈屯东北500米处,东经124°28′00.9″,北纬45°52′55.9″,海拔145米,隶属义顺蒙古族自治乡东义顺村;小拉哈遗址位于小拉哈屯的北部,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沙土岗地。这里北临水面辽阔的“洪源湖”,东南距肇源县城60公里,往西30公里为嫩江,东距7公里为通辽至大庆铁路线。小拉哈遗址的发现,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三叠文化层,对研究这一地区小拉哈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一、小拉哈遗址的发现及历史沿革
1978年春,肇源县在引嫩工程兴修水渠时首次发现了小拉哈遗址。197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与绥化文管站联合对其调查勘探。1991年7月至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并将其命名为小拉哈文化。该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其埋葬丰富。此次发掘共布5×5米探方38个,连同扩方及清理断崖在内,总发掘面积为1100平方米。发现墓葬、房址和灰坑等遗迹165个,出土各类完整或复原遗物累计达450余件[1]。2005年1月31日,小拉哈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已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拉哈第一期甲组遗物是目前在嫩江流域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组遗存的陶器主要是以夹砂直口筒形罐为基本器型,以刻画凹线纹、席纹和戳印纹为主要纹饰。从弦纹和席纹的特点来看,分别与下辽河流域新乐下层文化和第二松花江流域左家山一期遗存的同类纹饰相近。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左家山一期遗存的早段和新乐下层文化的年代均处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总体特征是陶器的唇部均经加厚处理。由于小拉哈一期甲组简型罐的口沿普遍较薄,唇不加厚,因此年代可能略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左家山一期遗存的晚段相当,即处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的遗存[2]。
二、小拉哈遗址的价值评估及“小拉哈文化”命名的依据
小拉哈遗址的文化层,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三期。
小拉哈一期甲组遗存是目前在嫩江流域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一期乙组遗存主要以条形附加堆纹的罐类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的细石器和骨器。从陶器的附加堆纹和骨枪头的造型风格来看,该遗址无疑应纳入本地区已经发现的昂昂溪文化范畴。此次发掘出自H3062的陶片经热释光检测,年代为距今4000±360年,出自G3002的动物骨骼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688±104年(树较标正值为BC1777年)。表明该文化应属本地区年代最晚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小拉哈二期遗存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种遗存与本地区已经发现的白金宝文化相比,文化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从纹饰来看,小拉哈二期遗存普遍为素面器,仅少数陶器施附加堆纹或刻画几何纹。而白金宝文化的陶器施纹者占绝对多数,其中以粗细石等的绳纹和繁缛复杂的篦点几何纹及动物纹最具特点;其次从器型上看,小拉哈二期遗址主要以直口台底器为主,不见三足器。与此相反,白金宝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最为流行,其次为平底器,不见台底器;再从器类来看,小拉哈二期遗存的陶器比较单一,仅见罐、壶、碗、杯、盂、钵等,其中以前三种数量最多。白金宝文化的器类复杂多样,除存大量的鬲和支座外,还见有形态各异的壶、翁、罐、钵和杯、碗等,其器物组合明显有别于小拉哈二期遗存。由于小拉哈二期遗存当中已发现了明确与陶器共出的青铜制品,加之出自H0001的陶片经热释光检测,年代为距今3830±340年,所以可以初步认为该遗址遗存应处在青铜时代的早期阶段,早于白金宝文化,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
小拉哈第三期遗存数量较少,但种类齐全。从陶器来看,器表施绳纹、指甲纹,流行花边口沿和存在少量红衣陶的作风,明显具有汉书二期文化的一般特征,此外盒式矮裆鬲、花边口绳罐、红衣陶壶、单把杯及舟形器和支座等,形制亦与汉书二期文化的同类器相同,据此可将三期遗存纳入本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汉书二期文化范畴。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素面简腹鬲裆较高、壁较直、口微敞、袋足较肥、足根外撇,明显具有白金宝文化直口简腹高档鬲和汉书二期文化敞口斜腹矮裆鬲的双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