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吏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吏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清代吏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摘要:清代吏胥群体是一个有着显著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政治性群体,他们供职于各级官府,甚至子弟相承,世守其业,呈现出“权力继承”的失控局面。京师衙门的书吏还多用浙绍人,或是同一衙门的吏职被一省之人占据。凭借血缘和乡党关系,加上在职业活动中建立的私人交谊,吏胥既可相互援手,成就公事,又能结揽把持,害民蠹国。而变换角度和立场,则不难发现吏胥通过建立各种纽带关系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在寻求自我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关键词:清代;吏胥;血缘;地缘;业缘   清代吏胥集团是一个在人数上数倍于官员的群体,他们与官员等其它利益集团一样,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吏胥群体的组织形式中,主要以与自然性相关联的血统、地域等古老的社会关系为表现形式,这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以对人的依赖关系为标志,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种直接的人的依赖关系也是一种政治关系,它通过建立血缘、地缘以及业缘和趣缘等关系纽带,以保持其共同体内的团结,共同应付官场局面,获得较大的利益。有关清代吏胥群体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学术界已有所关注,如赵世瑜的《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缪全吉的《清代胥吏概述》、周保明的《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日本学者加藤雄三的《清代胥吏补缺过程中的交易》等,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点予以探究。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两个视角——一方是掌握话语权的官僚士大夫,另一方是吏胥——来看待吏胥的社会关系,以期对该问题有一个合理的分析与评估。   一、吏胥之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指因血缘和婚姻联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中国古代的帝王,从私有观念出发,希望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使家天下能传之无穷;官僚权贵希望永远保有居于社会上层的地位;民间艺人也有传子不传女的习惯,希望某些技艺永为己有,这些做法都是力图让既有利益能够在家族中长期存在下去。吏胥也不例外,他们对吏职的承替逐渐形成了一种掌控力量,以致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一种血缘性的顶替,即让吏胥之职在父子、兄弟、子侄、姻亲之间相承袭,这虽无制度支持,而且为法令所严禁。但是,吏胥之职在家庭成员间继承实际已成为各级官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宋代政论家叶适就说:“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苏东坡在言及官员宜久任时说:“夫吏胥者,皆老于其局,长子孙于其中,以汲汲求去之人,而御长子孙之吏,此其相视如客主之势,宜其奸弊不可得而去也。”南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居官者迁徙不拘岁月,而为吏者,传袭及于子孙,以数易不常之官,御生长子孙之吏,坐曹而问,莫究源流,涉笔以书,唯牵例比,顾虽弊蠹百出,何暇爬梳……吏强之患,实基于此。”虽然其语境是谈论官弱吏强的缘由,但也可看出两宋吏胥不乏家族传承的现象。至元代,成宗年间的江西所辖路府州县,其司吏多为“小土豪之家”,他们本身为吏,又将“兄弟子侄亲戚人等,置于府州司县写发,上下交通,表里为奸,起灭词讼,久占衙门,不肯出离乡土”,这些吏胥久于其职,熟悉人情,以血缘为纽带盘踞衙门,把持狱讼。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谈到明代的情形时,与宋人叶适持相同看法:“今天下无封建之国,有封建之吏。”因为官员任职要回避本籍,回避亲族,官员又有升降流动,而吏胥则既是本土的,又在实际上世代相承,如同固守某地的封邦一样。黄宗羲针对当时的情形说:“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父传之子,兄传之弟,其一人丽于法而后继一人焉,则其子若弟也,不然则其传衣钵者也。”反映出京城的吏胥录用经常在家族内传承,甚至私自顶替。著名学者顾炎武也指出,明代州县的一大弊政在于“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传之子,兄以是传之弟”。万历年间,吏科署理给事中张延登上疏,认为吏部铨选之官应久于其任,不应频繁迁转,原因在于“吏胥之窟穴其中者,皆长子孙,亲戚相传,云仍世守”,以“席不暖、突不黔之官,御子孙相传世守之吏”,“安得不受侮于吏哉”?从该奏疏中可见,明代京师即便是吏部这样的要害部门,所用吏胥也是子弟承继。   吏胥之职在家族间传继,至少也是前任所选定,这种情形已历经若干世纪。清代的情形也莫不如此。清初文人侯方域言:“吏胥之子孙相沿袭,亲若友相援引者更迭为之。”雍正朝名臣陈宏谋指出,吏胥往往“子弟亲戚,转相承授”。乾隆朝刑部右侍郎阮葵生言:“官有除降,而吏则长子若孙;官避本籍,而吏则土著世守。即年满有制,重役有禁,而子弟亲戚迭出不穷。”尽管朝廷设置了吏胥服役年限,并禁止重役,可是吏胥还是能久于其职,世守其业。道光年间,京城各衙门书吏盘踞职位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他们即便退役,接替者也都是亲戚子侄。御史万启心言:“近来京师各库及税务衙门书吏,当役满告退之后,其接充者,非其子侄,即其亲戚。如银库书吏,大半皆系史姓,崇文门税务书吏,大半皆系张、王等姓,盘踞把持,已可概见。”京师官署所用书吏中存在着严重的血缘裙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