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与我国教育人文关怀思考.docVIP

关于幸福与我国教育人文关怀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幸福与我国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关于幸福与我国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摘要:教育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人文关怀本义与幸福有着缘起、融合和归宿的逻辑联系,正视当下存在的教育“冷暴力”,教学管理“无主体”,教育内容“僵硬化”等问题,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多方面感受和需求及贯穿“平等对话”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弥补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关键词:教育;人文关怀;幸福   1教育人文关怀内涵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关心人的个体需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等。就个人看来,人文既是关心人又是关心文,关心人即是对人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心;关心文即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尊重和关心。而在此基础上,教育人文关怀是指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表现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热情专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教育教学手段,使教育教学目标尽可能呈现出效益最大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其根本意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走向主体发展性的教育,让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2 教育人文关怀本义与幸福   2.1缘起:教育与幸福能力   个体幸福能力首先在于人生目的。没有目的的人生是漂泊是缺乏终极意义的人生,幸福感也无法落实;而人生目的确立又与教育紧密相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其次,创造性活动。只有创造,人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参与生活,幸福的感受性也会更强,而完成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创造能力来源于教育过程中的培养。最后,个体创造性活动本身必须遵循伦理道德准则。有学者曾指出,我国教育应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无论是法理上、伦理上、文化上还是心灵上“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准则”均来源于教育对这一系列价值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通过教育予以赋予。   2.2融合:教育人文关怀与幸福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教育的人文关怀必然要求要重视人文,把人类的???典和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融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扩展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教育,不再只注重传授知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更注重性情陶冶、行为养成和人格塑造。也就是说人文关怀下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以及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蒋永华指出的:“从人的本性的要求,从高等教育方式由灌输教育转变为对话教育,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来看,我们以为,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1]   2.3归宿:教育人文关怀下获得幸福   教育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帮助人塑造良好的修养,获得真正的人生目的及幸福人生所必须的道德法则,帮助人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良好的修养能让人从内心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验满足和幸福;促使人更多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受力和幸福感。教育的人文关怀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的物欲转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执着于崇高的精神追求,最终获得幸福。   3.教育人文关怀与幸福的缺失   3.1教育“冷暴力”,人文关怀缺失,幸福无存。   当下热议的给所谓差生戴“绿领巾”或优等生穿“红校服”,更甚将所有差生都集中成一个特殊班等,这无疑是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软暴力,是教育人文关怀的悖反。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现行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2]这是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学生在受教育中毫无幸福可言。教育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3]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教育中融合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人,把学生培养成人”。   3.2教学管理“无主体”,人文关怀淡漠,幸福黯然。   所谓灌输式教育,是指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交流,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不能对教育者及其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与需要得不到尊重与重视。而对话式教育,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尊重学生人格的自主性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课堂上没有不可侵犯的权威,老师不是灌输者,学生也不只是接受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理解、共同进步。当下学校教学灌输式教育方式多,对话式少,教学管理中,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人文关怀淡漠,幸福黯然。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应以激发、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及发展需要,把僵化的“无主体”教育变为充满活力的主体化教育。   3.3教育内容“僵硬化”,人文关怀旁落,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