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工资“50后”到“90后”集体印象.docVIP

首份工资“50后”到“90后”集体印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份工资“50后”到“90后”集体印象

首份工资“50后”到“90后”集体印象   2012年下半年以来,首批“90后”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眼下不少人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资。记者采访比较了从上世纪50年代出生者到“90后”的数位上海人士的首份薪金,透过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看到了人们对金钱观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对待第一份工资的态度无一不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晒晒大家的第一份工资,品味一下不同时代职场新人的集体回忆,或许会让我们对物欲的掌控更加从容。   “50后”:首份工资用得小心翼翼   在不少人眼中,“50后”是充满磨难的一代,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上山下乡,沐浴过改革春风”,幼年或童年时期的“三年自然灾害”,将饥饿的烙印深深留在他们心里;少年时期,政治、阶级、集体主义取代了文化和知识,在他们的青春中画下了不可磨灭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50后”的第一份工作大多是国家分配,那个时代的零售业并不发达,政策也不容许有遍地开花的连锁店,更不存在时尚品牌云集的精品商场。但经历过贫穷、饥饿的“50后”,却养成了保守的消费习惯,相较于花费,他们更愿意存钱。此外,与兄弟姐妹们共同成长的他们,也较独生子女更懂得分享与给予。   故事:攒钱买点土特产带回家   马师傅1957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分配至崇明农场当木工。当时工友们第一个月的工资都是18元钱,不算太多,“其中9元用来买一日三餐的饭票,这算是吃得比较省的,4元用来买日用品、肥皂等,剩下5元,把它存起来,回家前买点特产带回去。”马师傅告诉记者,当时从崇明来回上海一趟的交通成本是2元8毛,相当于月收入的1/6,因此勤俭的他3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前,都会买上大包小包鲫鱼、黄鳝等当地土特产带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们共享。   “60后”:集体生活下的“私房钱”   “60后”现在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不少人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首笔工资收入。整体而言,他们对比“50后”,经济有所宽裕、生存压力略小,也没有“70后”、“80后”买房租房的压力;首份工资根据工种有了差异,但整体来说差异不大;在刚刚参加??作时,有的还能享有免费食堂、免费宿舍的待遇。   当然,也有不少家庭的“老大”延续了“50后”贴补家用的习惯。在上海,很多家庭里“大姐”的首份工资贡献给了:母亲的围巾、小妹的毛线、插队落户弟弟的汇款单……   故事:58元26元零存整取   老贾清楚地记得自己拿到第一份工资时的激动:58元——这要感谢他的本科学历,令他的工资等级一下子跃到了跟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老爸的同一水平。   “当时我爸跟我说,家里三兄弟,大哥在卫生局,小弟在大学当老师,不需要我补贴,让我每月存26元在银行,这样三年以后就有近1000块了。”老贾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自己的第一份工资近一半放到银行当时最流行的“零存整取”账户里。剩下的钱怎么花?老贾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工作的第一年里两件最奢侈的消费——先攒了2个月买了辆自行车,然后再攒了3个月买了个音响。   “70后”:收入差异开始呈现   对于“70后”来说,他们中有不少已经是独生子女。所以首份工资贴补家用的观念开始淡化,而且花钱的选择比起上两代人极大地丰富了:很多人开始攒钱准备继续出国深造;有远见的在家人的帮忙下买了套房,日后证明这一决策无比英明;也有人给自己的电脑升级换代,彻底告别486时代……   故事:名校优势体现在薪金起点上   1976年出生的小吴是独生子。据小吴说,自己小学时的玩伴中,复旦大学毕业的一开始工资就能拿到3000元。像他这样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也就1000多一点。最重要的是:“工作开始挑人了。”小吴回忆,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有1200元,但这是每天6点半起床,从通河新村挤95路再转车到城隍庙辛辛苦苦赚来的,“而且如果我不做了,应届大学生多着呢,都在后面排队。”   “80后”:大学毕业不等于起薪高   回眸“80后”的第一份工资,有人觉得有点“坑爹”——因为他们顶着扩招的“历史机遇”,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挤进了大学校门。四年寒窗,南柯一梦,天之骄子也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   从“80后”的第一份工资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当大学文凭变得“一地鸡毛”,当全国房价变得“遥不可及”,当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时尚。是的,没有“90后”的潇洒,没有“50后”的惬意,“80后”的第一份工资似乎在宣告这是“无奈的一代”。   故事:第一份工资全部交房租   “第一份工资啊,不谈了,全部交了房租还不够,妈妈从老家还寄了500元救济金。”2004年大学毕业的张伟在谈及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薪水时,不无感慨地说。他选了一家出版社担任发行助理,“原因很简单,出版社可以将我的户口落在上海,虽然工资并不高,干的活也很基层,但是上海户口可比百元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