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聊城八角鼓历史衍变及现状分析与思考.docVIP

对聊城八角鼓历史衍变及现状分析与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聊城八角鼓历史衍变及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聊城八角鼓历史衍变及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聊城八角鼓是流传在聊城、临清地区的颇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经过对聊城八角鼓发展过程以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聊城八角鼓面临着观众日趋老龄化、地方特色削弱、时代性缺失、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虽然国家有保护,但是受众人群没有定位,或者说是已经失去。聊城八角鼓是聊城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是研究运河文化的活的资料,我们必须加强对聊城八角鼓的保护与研究,使得聊城八角鼓的音乐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在21世纪进一步得到实现。   关键词:聊城八角鼓;历史衍变;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73-02   聊城古有“名人名城名曲”之说,其中“名曲”指的就是聊城八角鼓。聊城八角鼓指的是一门流传在聊城、临清地区的颇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由北京八角鼓衍化而来。在表演中聊城八角鼓使用八角鼓等乐器击节,以说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最早演唱者为博平盲艺人褚连登,擅长自弹自唱和巧变丝弦。清末职业艺人渐多,遂发展成为既可清唱段儿书,又能化妆彩唱两种演出形式。八角鼓属于曲牌联套体,聊城八角鼓在原有的曲牌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音乐形式的曲牌;在伴奏上,以八角鼓击节,辅以三弦伴奏,后又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在内容上,聊城八角鼓不断推陈出新,故事多与世俗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如《王婆骂鸡》、《小偷闹房》、《打面缸》等等,并改用聊城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就这样,聊城当地逐渐衍变出这门与北京八角鼓相区别的具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曲艺形式,一度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喜爱。   一、聊城八角鼓的历史衍变   1.清朝中叶——民国初年   八角鼓确切传入聊城的年代是在清朝中叶。早期的聊城八角鼓主要受北京八角鼓的影响,曲牌均采用北京八角鼓的曲牌形式,被上层社会所推崇,占据了主流音乐的位置。   约在清末时期,聊城八角鼓完成了音乐性格的本土化,由上层社会中转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改变,与聊城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息息相关。首先,聊城的历史文化积淀雄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聊城就已成为齐国颇具规模的城市之一。公元前250年,聊城因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一事记载于史册(见于《战国策·齐策》)。其次,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运发达,聊城作为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盛誉。由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南来北往的大小商贾多半会在聊城停留。为方便之故,商人们筹资兴建起山陕会馆,会馆内设有专门用来表演的戏台。历史文化的积淀、水陆交通的便利为八角鼓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艺人改用聊城当地的方言演唱,这一本土化的举动使得八角鼓受到当地城乡居民的一致认同和喜爱;另一方面,聊城八角鼓有机会吸取南北戏曲的曲调及演出风格,来丰富自身的成长。在故事选材上,聊城八角鼓多倾向于选择以生活琐事为主反映风土民情的世俗性故事,迎合了普通阶层的审美趣味,盛行一时。   早期的聊城八角鼓多由业余爱好者演唱,属于自娱自乐,清代末年普及以后,专职演唱的艺人渐多,演出多需要观看者付上一定的报酬,聊城八角鼓走上了营利化的道路。据聊城八角鼓的传人逯焕斌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里会演唱聊城八角鼓的人有六七十人之多。通常多在晚饭后演出,演员五六人至十数人不等。找一宽敞的露天地,从各自家中搬来桌子,玻璃棉油灯,摆放上茶水。演员每人可即兴演唱所学的任意剧目,以传统剧目居多,但有人唱过的剧目其他人就不能再唱了。闻声而来的听众,或自带小凳,或席地而坐。我们唱起来有瘾,乡亲们听起来也上瘾。往往唱直到夜半,兴尽方散……在聊城的东关大街上还出现了专门听聊城八角鼓的‘把式’”。因为观众以妇女为多,所以人们又戏称聊城八角鼓为“拴老婆橛子”,当时的热闹场面可见一斑。   2.民国初年到“文革”前夕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老艺人相继去世,由于时代的动乱,吴化侠的徒弟逯本荣回到了乡下的老家刘营。在这里,他开始以家族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八角鼓传授给爱好这一说唱形式的50余弟子们。因为聊城八角鼓的本土性很强,说唱内容又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聊城八角鼓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1946-1948年期间,逯本荣来到冯庄寄居,冯庄因为逯本荣的到来掀起了八角鼓热。耳濡目染之下,十四岁的李以章渐渐喜欢上八角鼓并习得了这门传统技艺。   1947年聊城解放以后,聊城八角鼓得到一些文艺工作者的关注。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邀请以逯本荣为首的四人八角鼓小组到北京参加录音。这次录音由逯本荣口述,王助山整理,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料。此后,在各级的汇报演出中八角鼓成为聊城地区的代表性节目。这一时期的聊城八角鼓虽然略有起色,但其盛况已经难比昔日。   1966年以后,因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