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文本“遗憾”收获另一种风景
寻找文本“遗憾”收获另一种风景
在我看来,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找寻和发现文字本身及其背后的“风景”。这样的风景,也许是一处语言表达,也许是一种情感熏陶,也许是一个价值引领;这样的风景,或者渗透方法点拨,或者蕴含观点启蒙,或者关乎精神激励。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样的教学过程与发现美、表现美、臻于美的审美艺术联系起来。“礼赞式”的赏析自然可以触摸风景,而寻找文本“遗憾”——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教学是否也能殊途同归、收获另一种“风景”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叩问,我审视着教师的意义与担当,和孩子们走进了课文《明天,我们毕业》,这天离真正的毕业刚好整一月。我们用前二十分钟的时间做了三件事:一、寻找并提炼本课情感关键词。比如对母校的眷恋、热爱,对老师的敬仰、感激、赞美,对中学的憧憬。二、围绕课后题“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理清作者的写作条理和思路。三、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交流文本的成功之处。比如反映了六年的成长,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再比如大量排比句的运用让文章更加具有动人的力量等。
这样的教学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很像语文课,也颇有语文味,但我总感觉还是不够。特别是孩子们作为“毕业生”的情感尚未升腾起来,他们的童年生活还没有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和展示,一切似乎被屏蔽、被尘封、被冻结了似的。困惑中,我不禁想起了台湾学者黄武雄《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中的一个断言:“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很显然,我的教学还没有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还没有到达那个丰富博大而且无比神秘的领地。就在孩子们习惯性地对教材顶礼膜拜、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冷不丁地反问:“这篇课文就真的完美得无懈可击吗?”热闹的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而孩子们思维的溪流却在汩汩而淌。我继续耐心地引导孩子“站着读书”——用一种质疑的态度和挑剔的眼光,并告诉他们真正的学习是从“寻找文本的遗憾”开始的。经过五分钟的阅读沉思,孩子们若有所悟:课文还缺少了些什么?
缺少你???—一个“活着”的老师。几个思想活跃的男生首先提出,课文对老师的赞美看起来很美,但略嫌夸张,更少了几分真情实感。特别是这句:“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孩子们觉得这样的句子不但空洞无物,而且有些矫情,特别郁闷的是:老师们都不再是“人”!天使是神,大树是植物,而海洋还是个“水货”……怎么办呢?孩子们纷纷请缨改写。“晒晒”部分同学眼中的我吧——您是歌王麦霸,您让我们感受了刘德华、张学友、苏永康、吴奇隆、周杰伦等明星的风采;您是神探柯南,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破获苹果手机“失窃案”,而谜底我们至今还蒙在鼓里;您是维和警察、救火队员,因为我们经常在课间、特别是小学科课堂上惹出各种乱子,给您制造了不少麻烦……
缺少我——属于孩子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这些淡化和湮没在了“我们”的群体之中。比如“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等句段。有同学建议:我们可以写出富有南师大附小特色、六(5)班特色的文字。比如,丁彦杰红着脸说:“我和王瀚文很多时候是‘踩’着晨读下课的铃声冲进教室的。”再比如,每周一次的俱乐部课程,杨文星说:“我会和‘机器人’有个亲密约会。”于雪瑢说:“我会享受版画的墨香。”孙凌蔚说:“我会到合唱队吊嗓子。”水清和刘若歆说:“我们会感受电脑绘画的神奇与自由。”还有孩子说:“每天的早操,其实是我们伸懒腰的好机会;每天中午一刻钟的‘故事风暴’,则是我们‘思维体操’、‘脑袋流汗’的时间。”……
缺少他——整篇课文对同学的描写和抒情几乎没有。教材更多地表达对母校、老师的眷恋和赞美,却忽视了最弥足珍贵的童年伙伴,一起学习、玩耍甚至争吵了六年的“同学情”岂能无视抑或轻视?于是,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马雨萱从美国回来,我们像一串葡萄似的紧跟其后;徐佳敏移民加拿大,我们的教室成了眼泪的海洋;孙颖红的疯狂街舞和搞笑语言、搞怪动作,让我们惊叹和尖叫;谭渡明、姚睿辰和杨文星是三个很憨厚的同学,大家说话、开玩笑很轻松;万思睿、马雨萱、孙颖红、杨文星是班上唯一的中队委组合,他们时常吵架,又时常和好,时常严肃,又时常哄闹,还在课间演起了《当乞丐遇上乞丐》的喜剧;……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他”在回忆中被“挖”了出来。
这样的交流过程在情感上是暖融融的,在思维上是活泼泼的,大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和陶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丰富”,孩子们对文本在保持应有的“敬畏”的同时,更生了几分“自由”、“热烈”和“深刻”的创作激情与勇气。文本的教学意义在孩子们的质疑和丰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彰显,原来课文也可以这样“读”!这样的“质疑”没有不假思索的轻浮,也没有遭遇“被架空”、“被装饰”的不幸,而是在更深意义上改变了学习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