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乡公路造四级设计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乡公路造四级设计说明

设 计 说 明 一、概述 1 工程概况 XX县XX镇至XX乡通乡油路改造工程起于XX镇进口滩(测设起点:K0+000,改造起点:K0+023.28),止于XX乡至XX乡道公路接头处(K20+548.35),路线全长20.525公里。公路等级为通乡公路改造四级,设计速度一般路段20km/h,特殊困难地段10 km/h;一般路段路基宽度6.5米,困难地段路基宽度4.5~5.5米(单车道,按规定设置错车道)。 2 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2.1 任务依据 该任务依据XX县交通局于XX年X月X日书面委托(委托书附后)。 2.2 测设经过 我公司于XX年X月X日至X月X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至XX乡通乡油路进行了实地踏勘,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并结合旺苍县交通局和当地乡镇的意见,拟定了初步测设方案;根据工作安排,于XX年X月X日至X月X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测,收集了相关资料;按照XX省交通厅公路局关于印发《XX省农村公路设计文件编制指南》的通知寄旺苍县交通局的要求,于XX年X月底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 3 建设条件 3.1 旧路状况 (1)原有公路的等级、历史和现状 原公路为旺苍县XX镇通往XX乡和林场的一条捷径,里程约20公里,大部分路段为等外级越岭公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局部路线改建和桥梁建设。 (2)平、纵面线形情况 起点进口滩至XX村段路线平、纵面较为顺适;XX村至XX乡段路线平、纵面线形较差,回头曲线较多,且纵坡严重超标,回头曲线纵坡均大于6%,个别纵坡达10%。 (3)路基、路面现状 起点进口滩至XX村段路基宽度基本能达到6.5米,路面结构为泥结碎石粒料路面;XX村至XX乡段路基宽度少部分路段能达到6.5米,大部分只能满足4.5米单车道设错车道的要求,无路面结构。 (4)原有构造物基本情况 原有桥梁均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水泥砼拱桥,设计荷载汽车-15级、挂车-80吨,目前三溪寺桥腹孔拱顶已经开裂,承担现有车辆荷载十分困难,且桥头引道转弯半径太小,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原有涵洞均为石盖板涵和石拱涵,石盖板涵孔径尺寸偏小,部分淤塞严重,需进行清淤、改建或接长处理。 原有路基挡墙均为干砌片石,部分挡墙石料已严重风化、变形或垮塌。 3.2 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南麓高中山地区,区域地势北高南低。XX镇至XX村为构造侵蚀溶蚀低~中山地区,山体巨厚,岭谷交错,山顶多呈长条状东西向展布,海拔600~1500米,相对高差200~800米;XX村至XX乡为构造侵蚀溶蚀中~高山地区,山顶多呈浑圆状,沟谷纵横,海拔800~1800米,相对高差600~1000米;XX乡以北及以东地区则为构造侵蚀高山地区,山岭高耸,沟谷纵横,高山峡谷遍布,海拔1000~2200米,相对高差800~1500米。 (2)水文地质 测区主干河流为XX河的支流XX河和XX河,路线局部沿河展布。该河为典型的山区冲刷型河流,次级水系发育,岸坡陡峻,河床第四系覆盖物零星分布,河谷一般呈“V”型态,其岸坡基岩裸露,坡脚地带崩落型岩石巨块广泛发育,河流流量变化大,冲刷能力强,河床比降一般1‰~10‰。 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前者主要赋存于石灰岩及火山岩构造裂隙中,其单井涌水量较小,无统一的水力联系,分布不均;而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体的溶洞、溶穴及暗河中。 根据《公路混凝土工程环境水侵蚀性技术标准》评定,沿线地表水及地下水多属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低,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并可满足工程用水的要求。 (3)工程地质 根据工程地质路线调绘及沿线地形地貌调查,测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测区为山间“V”型谷槽地貌,XX~XX路段处于XX~XX背斜东南麓,由寒武季XX组页岩、砂岩、灰岩与二迭系、三迭系灰岩、砂岩、页岩等组成;XX以北地区则为下元古界火地垭群片言、板岩、大理岩及混合岩与震淡季灯影组白云岩、燧石条带灰岩等组成。以XX为界,形成了北东东向分布的连掩断裂特征。沿线谷底第四系厚度小,基底埋深浅,形态不稳定,谷坡残坡积物发育,覆盖不连续。 测区区域地质稳定性主要受大巴山及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带控制。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路线展布区域地震设防标准为地震烈度Ⅵ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另据广元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地震历史调查,区内从未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主要是受武都~文县,松潘~平武,茂汶~北川等地震活动的远源、较远源影响和波及。 (4)气候 测区属温带湿润季风区气候,以内陆盆地气候为特点,气候温和湿润,雨水丰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为36.2℃,12~2月为低温季节,极端最低

文档评论(0)

liwenhua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