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中国城市音乐新走向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中国城市音乐新走向
[摘要] 自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央视的“春晚”成为引领中国城市音乐新走向的媒介,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春晚”歌曲题材的选择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音乐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央视“春晚”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并没有置自身的意识形态性质于不顾,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中国城市音乐的发展导向,一度受到央视春晚的牵制。
[关键词] 央视 春晚 1983 城市音乐 走向
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开展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门的打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各类家电涌入中国大陆,电视机逐渐普及,音像制品也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日益凸显其在音乐传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往往偶然的举动也极易演变为标志性的事件。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引领中国城市音乐新走向的媒介。中央电视台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自1979年除夕开始播出。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开创了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从此,其巨大的影响力开始彰显,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均成为世界传媒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春晚所演出的曲目一度成为当年流行的风向标。中央电视台后来逐步推出的综艺类节目如综艺大观、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带动了全国各地省、市、县地方电视台综艺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促进了各类综艺节目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音乐传播方式和音乐观念的发展。
李谷一成为1983年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她的一曲《乡恋》给无数观众和听众留下深刻印象。197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长江系列片,其中,《三峡传说》中有作曲家张丕基创作的女声独唱《乡恋》,表现的主题是汉代美女王昭君对三峡故乡??思念之情,由当时已经略有声名的歌手李谷一演唱,配乐上,作者运用了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尚属少见的架子鼓、电吉它、电子琴等所谓“洋派”的乐器。1979年12月31日晚8点,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三峡传说》,《乡恋》一歌也随片播放,一下子流行开来。1980年1月1日,上海《文汇报》刊发的评论中说《乡恋》优美动听,随即,北京电视台就将其制作成“每周一歌”进行播放,这首歌很快就红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与文革时代的歌曲“高、快、响、硬”的时代特点相比,《乡恋》则是“低、缓、轻、柔”,人们似乎找到了久违的有审美美感的音乐。《乡恋》被誉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早在为电影《小花》配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和为电影《泪痕》配唱插曲《我心中的玫瑰》、《擦掉吧,伤心的泪》时,李谷一就大胆创新地尝试将西洋歌剧和我国古典戏曲中曾经使用过的轻声和气声唱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歌曲上来。这一突破,使我国的歌坛立即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那舒缓的轻声和颤动的气声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开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先河。
《乡恋》播出之初,一度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之一。1979年的时候,当时有人认为港台“流行歌曲”的演唱有可取之处:“一是词曲作者注意了抒情特点;二是演唱以唱情为主,吐字清晰;三是伴奏的表现力丰富,值得借鉴。”[1]但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乡恋》的作曲采用了探戈舞曲的节奏,演唱又使用了港台音乐的“气声”唱法,这是“靡靡之音”,是“黄色歌曲”,更有甚者,是将李谷一与台湾歌手邓丽君相提并论,称其为“李丽君”。 《乡恋》一度被列为禁播歌曲,被认为这种唱法不正经、走了板,离经叛道,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在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新旧观念、新旧隔阂、新旧矛盾、新旧分歧,统统在这首歌曲上爆发了。批评者称之“完全是毫无价值地模仿外来的流行歌曲”;“很像目前海外歌星们演唱流行歌曲的路子”,甚至上纲上线,“同那里的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除了这些限于艺术范围之内的争论外,有些人更是广泛地延伸,把社会上出现的嗽叭裤,港式头和青少年犯罪等等,都与李谷一的歌声连到一起。更有甚者,有评论者搞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证,把轻音乐、港台音乐和靡靡之音无间奏地连到一起;把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黄色歌曲无间奏地连到一起。特别是1980年4月间,音乐界人士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音乐界一位负责人点名批判《乡恋》,而且说得很具体:词和曲的问题都不大,毛病就出在唱法上。这位负责人还告诉作曲家,如果找人重唱,可以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