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逃向“部落”年轻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逃向“部落”年轻人

那些逃向“部落”年轻人   5月中旬,圣彼得堡的气温逼近20摄氏度,越发漫长的阳光一点点漂白黑夜。黑海北岸小城阿纳帕(Anapa)空荡的沙滩,仍在等待候鸟般南下的游客。沿海岸向东南10余公里,阳光射穿枝叶,照亮乌特里什(Utrish)隐秘的林间,一群人在这里逡巡不去,结为“部落”。   与此同时,拉玛(Lama)踩在泰国的海滩上,抽着手卷烟,通过电话和互联网照料自己的大麻生意。平和的面孔与温热的声音,让人难以想象这个27岁的俄罗斯人已经有两个孩子,还遥控着从圣彼得堡到乌特里什沿线的一个大麻销售网络。只要是熟客或朋友,一个电话,他就会安排妥当,保证你high起来。   拉玛是乌克兰与哈萨克混血,年幼时搬到俄罗斯的罗斯托夫(Rostov),上完初中就在市场里打工,每天挣280卢布(约60元人民币)。之后,为了躲避警察,他游走到圣彼得堡,结识了一群流浪歌手,并跟随他们进入“部落”。   “在物质泛滥的文明世界,部落由意识形态划分”   “‘部落’并非一个有形的实体。” 摄影师帕维尔·普罗科皮(Pavel Prokopchik)说,“而是追寻自由的年轻人组成的无形群落,一个脱离社会的社交网络。”正是经过“部落”中一个又一个 “朋友”的链条,帕维尔结识了拉玛,并与他一起远行至哈萨克斯坦。   拉玛代表了“部落”中的一个极端类型:永远在路上。七年前,他弄丢了自己的护照,在俄罗斯境内只能搭车旅行(坐大巴或乘火车需要护照),就这样穿行了两万多公里的旅程。他睡在车上、路边、帐篷里,庞大的“部落寝网”也为他提供了各地的床铺。   2010年春天,帕维尔回到圣彼得堡,与另一名“部落”成员安娜以及她的一群朋友待在一起。苏维埃时代的高官们曾占据圣彼得堡最舒适宽敞的公寓房,叶利钦政权将他们清出去之后,这些房子成了实惠的合租场所。安娜和一群朋友们,还有耳聋的祖母就挤在这样的一间公寓里。夏季临近,圣彼得堡的夜色退向天际。这群年轻人从无人的街道呼啸而过,在白夜派对中尽情狂欢,直到太阳落下又升起,才沉沉睡去。   不久之后,他们收起行囊,如一支随气候而动的部落,向南迁徙,经过两天两夜的搭车之旅??抵达乌特里什。如果从莫斯科动身,行程约36小时。还有人从西伯利亚赶来,用整整五天时间。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以血缘和领地组建部落,在物质泛滥的文明世界,部落则由意识形态划分。” 13岁那年,安娜第一次听涅槃乐队的唱片,就决定过上一种游离的生活,“看看高峰时段地铁涌出的那群西装革履的工作机器,他们与我们不属于一个部落”。   乌特里什,与其说是“部落”的朝圣地,不如说是一个驿站,一个供他们群居的栖息之地。在误闯其间的外人眼中,这里恍若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岁月:白天,光溜溜的身体在林中慵懒晃荡;夜晚,酒精、烟雾与音乐在篝火上升腾。一部分人,比如安娜,在城市中有一份自由职业,甚至有家室、有孩子;一些人只在夏天逃离城市,另一些则不愿回去,他们以贩卖大麻、LSD等软性毒品为生,像四处躲藏的野生动物,穿越克拉斯诺达尔州(乌特里什所在的地区)严厉的缉毒警力,淹没在人迹罕至的嬉皮丛林。   但在表象之下,这里没有狂躁的反叛气息,没有声嘶力竭的怒吼。政治的时钟在这里停摆,让他们成了局外人。   “我们只想远离灰暗污浊的城市迷宫,在这个世界之外开凿出一片净土。” 安娜说。   “梅德韦杰夫挺好的,普京也挺好的,但关我什么事?”   安娜生于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虽然父亲是个典型的俄罗斯酒鬼,与母亲争吵了一辈子,但她觉得自己的童年还算幸福。毕业那年,她搭车去欧洲旅行,之后在瑜伽教练与“部落”游民之间切换自己的生活。谈及俄罗斯政治,安娜对普京嗤之以鼻,也对抗议活动冷眼旁观,认为那是“朋克式的愤怒”。   “60年代的嬉皮真心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也确实推动了一些变革。”帕维尔说,“这些俄罗斯嬉皮,更关心永恒的精神价值,而不是朝夕变幻的政治游戏,于是从混合着国家控制与资本主义的氛围中脱身而出。除非有一天,彻底的暴政与专制降临,但我认为现在还差得很远。”   如今的世界,俄罗斯依然让人琢磨不透,而如果你顺着这些年轻人的目光观望它的未来,恐怕也只能得到一片模糊暧昧的图景。今年总统大选前后,舆论胶着的日子里,西方媒体的版面充斥着反对派的抗争行动。然而,在现实中,支持普京的年轻人却积聚了更为强大的能量。   安娜与拉玛的同龄人纷纷加入Nashi (“我们的”)、Mestnyie (“本土力量”)与Stal (“钢铁”)等亲普京组织。在政府资助的青年营里,他们集中学习如何利用新媒体宣扬自己的理念,如何理解“美国的阴谋”,如何对付反对派的示威,以及如何借助自己的立场谋得更好的差事。其中,仅Nashi的登记人数就超过10万。 投票期间,反对派中的年轻人在推特上号召了一次抗议选举舞弊的游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